3个自杀青年的报告关于生命,我们总想说点什么。生命的庄严,生命的自由,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辉煌,生命的快乐,生命的蓬勃……生命让我们充满敬意。不仅仅因为它神圣,还因为它如一只薄薄的玻璃杯,经不起轻轻的挤压。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小心而顽强地照顾着它,让生活的美丽满溢其中。于是,当我们听到它轻轻的破碎声时,那惊悸与震颤就好似风暴轰鸣于心中……我面前,便摆放着3件物品,它们记叙了3个已经远离或正在远离我们的生命的故事。“我走了,别为我伤心,就当我是一个破碎了的梦,就当我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爸、妈:当你们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我对不起你们,我这样做对你们来说是太无情了。你们辛辛苦苦把我养大,而我却不辞而别,给你们带来打击,我真恨自己。记得从小一直到高中时代,我都是快乐自信的,可是上大学却被录取在那样一个不入流的学校,这大大出乎你们的意料,也出乎我的意料。爸,你一直是对我寄予厚望的,这一定使你感到很大的失望。而这也似乎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知是生活跟我开了个玩笑,还是我跟生活开了个玩笑,总之我变得越来越木讷,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我时常在想我是不是真的适合搞科研工作。我对什么事情的态度总是随遇而安,不求甚解,而不是精益求精,故什么事情也不是尽善尽美,而是马马虎虎。我觉得自己能力太差,不会随机应变,也没有什么创造性。我认为我最适合也最乐于做的工作是幼儿园教师,或是小学教师。我走这一步不是因为什么事情,也不是因为什么人,我只是对生活感到灰心,对自己感到灰心。记得以前读过一个幽默故事,说是一个妇女坐在家里发愁,问她在愁什么,她说:“我那两个儿子,一个10岁,一个8岁,如果哪天他们一个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一个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发奖时让我说几句话,我该说什么好呢。”当时读了哈哈一笑,现在却觉得一阵地辛酸。父母总是痴爱着他们的儿女,我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第1页共4页之恩,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我走了,别为我伤心,就当我是一个破碎了的梦,就当我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除了对你们的愧疚,我是安然离开这个世界的。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这样轻易吗。一个年轻的女研究生对这个世界说了声“再见”,就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为什么。没有申诉,没有愤怒,没有理由,难道这只是缘于对生命的一种过分浪漫的遐想。生命真的那么脆弱,只是因为有些灰心,就可以随手折断。24岁的研究生张蓉的遗书是同学下晚自习在宿舍桌上发现的。当同学随手拆看了这封没有接收人的信件后,惊呆了。当天夜里,在学校附近的水域里,人们发现了张蓉。她的自行车倒在路旁,指向她前行的方位,她的钥匙放在岸边光滑的石头上,从那里她走向生命的背面。像个精心设计的游戏,张蓉的离去显得从容不迫。但是,能坦荡地面对死亡,就不能真诚地坚守生命吗。究竟谁更需要勇气,活着,还是死亡。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有条不紊地处理几件事:把平时积攒的几百元钱寄给妹妹;归还借同学的物品;和同学逛商店,请同学吃饭,点同学爱吃的菜;给自己买了件喜欢的衣服……最后一天,她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拖了地,打满了水瓶,整理好平时零乱的衣橱。一切都是那么温和富有理性。傍晚6点,同学叫她一块儿上自习,躺在床上听音乐的她平静地说:“你先去吧。”可就在这天夜里,她静静地漂在了水面上。我们无法探究她因何而去,好像最后一刻她怀着对人世平静而从容的微笑,但是,这微笑却在我们心中投下一幅巨大的阴影。毕竟,生命逝去的哀痛,远不止一个梦的破碎。当父亲连夜赶到学校,面对女儿给自己的最后留言,怆然泪下:“孩子走到这一步,她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可是,到底为了什么。“人间对于我来说即是地狱,或许地狱才是我的天堂。我的事业,我的爱情都在天堂,我还傻痴痴地在人间踌躇什么。”第2页共4页这是6月寄达编辑部的一封长达26页的挂号信,写信者告诉我们他要在即将到来的21岁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尊敬的编辑同志:你好。你成了我21年的生命历程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朋友。21年里没有任何人跟我谈论什么,我也从来不知道跟谁谈些什么,你是我生命中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