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摘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却成为某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本论文以会计准则的变化为主线,首先阐述资产减值的判断、确认、计量以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较多的人为判断因素,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和企业滥用减值会计操纵利润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企业如何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同时分析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阐述新会计准则的成就、执行难度以及不足之处,最后对改进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利润操纵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引起资产减值。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不再具有决策相关性。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就是一种根据每一会计期内企业各项资产预计可能发生的价值减损金额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金,并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当期收益予以补偿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资产减值准备基本准则的解释(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解释通过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无望收回的债权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予以抵销。资产体现了未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观。当企业资产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经济利益,会计记录中反映这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合理和恰当的,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就是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也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原则。在持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其差额就是资产减值,这部分价值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根据资产定义也就失去了作为资产的本质特征,因此不应再作为资产列示,而应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新会计准则规定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8、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二)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发展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首先对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作出了规定。1998年1月,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对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000年,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中,除了原来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外,又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分别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将原来的四项减值扩大为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直至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第一次将资产减值作为准则予以公布,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相比,首先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和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其次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