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经济结构引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姚县的经济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演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五年,经济结构已转变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体制。产业结构初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产业序列由1990年的一、三、二演变为二、一、三。为力求完整地反映这一演变的过程,本章在记述时间上上溯至1990年。第一节所有制结构1990年,大姚县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农村农业以集体经济为主,工业以中央属国有、县属国有、县属集体为主体,城镇集体工业和农村乡村工业、个体工业为补充,建筑业以集体为主,商业以国有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城乡集体商业、个体商业为补充,其他第三产业也以国有为主体,集体和城乡个体经营为补充。1990年,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35.4%,集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53.8%,其他经济类型创造的增加值占10.8%,全部属于个体经济。1990年,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国有和集体)创造的增加值占89.2%,非公经济增加值仅占10.8%。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传达贯彻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八五期间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加快,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合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等新经济形式相继出现。1995年,公有制经济注册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7.2%,占注册户数(含个体)的18.6%,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83.3%,比1990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注册企业占全部企业的2.8%,占注册户数的81.4%,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16.7%,比1990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在经济规模上仍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公有制经济注册企业占全部企业、注册户数的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34.3、10.9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73.0%,比1995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注册企业占全部企业、注册户数的比重上升了34.3、10.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27.0%,比199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非公经济注册企业占全部企业、注册户数的比重比在2000年的基础上又上升了22.8.、2.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42.5%,比2000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表1: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增加值经济类型结构一览表(当年价)生产总值合计18086100.049520100.084200100.0146214100.0国有及国有控股640235.41718334.72669131.75336836.5集体经济973053.82406748.63477541.33070521.0其他类型经济195410.8827016.72273427.06214142.5其中:个私经济195410.8625012.62144925.53070521.0表2:1995年、2000年、2005年企业、个体私营登记注册情况一、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1990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15户,占全县工业总户数的1.1%,国有工业总产值71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995年2000年2005年户数比重(%)户数比重(%)户数比重(%)一、注册企业合计1077100.0696100.0482100.01、国有及国有控股40337.414921.49219.02、集体经济64459.828941.56112.73、其他类型经济70.718827.024049.8其中:**Expressionisfaulty**公司10.19113.117235.7**Expressionisfaulty**股份合作制60.69713.96814.14、私营企业232.17010.18918.5二、个体工商户45515010392772.0%;国有工业增加值1449.2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6.6%。国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网点)235个,占全县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网点)的11.3%;国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社会商品零售额为3313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4.7%。1991年起,国有经济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95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10家,占工业总户数的0.4%;工业总产值2193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8%,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3家,占工业总户数的0.1%;工业总产值1758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9%,比1995年下降35.9个百分点。2005年国有工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