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研究项目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主持人韩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如何进行这项事关重大的改革还没有提出成熟的方案,理论界也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本项目拟对此作一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与技术上的参考。本项目由如下几部分内容构成:一、实行改革的必要性与意义;二、教学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四、辽宁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五、辽宁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与计划。一、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实经济生活与改革的实践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理论经济学给予解释和说明。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急功近利的人才市场的导向下,人们更多地注重应用经济学,而忽视理论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以至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招生规模一再压缩,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日益落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停滞不前。这造成了我国理论经济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不相适应的局面。理论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科的基础,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科就不可能持久的繁荣和发展,也不可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则有赖于我国的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经济学的专门人才。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校理论经济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案,都能适应改革的现实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对已经严重落后的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历史任务了。2.原有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前面我们提到的原因,造成了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对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例如,把经济学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理论研究和教学人员,就显得过于单一和狭窄。面对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理论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而这些,在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和目标,造成了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三是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老化,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课程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而紧密联系实际和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课程还不很多。四是课程时数安排太多,学生既无法很好地消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掌握现代经济学所必需的先进分析方法和工具类课程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比如数量经济学、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六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忽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造成课程分割和内容重复。七是对理论经济学最新学术前沿问题介绍不够。二、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变化,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必然要有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案,设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具有批判性和继承性,又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