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饮酒》教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教材分析《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伏笔:结庐在人境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马来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最后两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语言去表达呢?研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是一篇意境优美、哲理性强的心灵感悟诗。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色彩,选词精准传神,意境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二、教学目1、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2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3、背诵并默写诗作三、教学设想1、采用读——品——诵的教学模式2、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四、教学步骤(一)、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二)、初读诗作,理解诗作的内容1、听范读,弄清诗作的朗读节奏2、边读边议,诗句的意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我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处地偏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的可以看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3、议,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提示: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情;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情(三)品析诗句1、学生分组赏析三句诗后,用这句什么地方写得好,因为——回答问题。2、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喧、远、偏、见、佳、相与等关键词进行赏析3、相机指导学生领会诗中反映的哲理(四)指导学生背诵诗文(五)小结(六)作业课后习题二(1)、三(1)五、板书设计饮酒人——————————心喧(充满了辨证)静悠然见佳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