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答:(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货币政策目标: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赤字。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3)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按照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问题,我国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①单一目标论。这又可分为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用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起飞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即强调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②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强调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不能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③多重目标论。鉴于货币政策涉及面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又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而应是多重的。(2)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整个2008年都是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政策目标、政策搭配和政策手段等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政策目标的悄然转化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汇率稳定等。提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转化,我认为主要有汶川地震、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十七大和G-20峰会圆满召开三个标志性的分界点。首先,汶川地震是第一个分界点。汶川地震发生前,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选择是,试图全面兼顾却总是内外交困、顾此失彼;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