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力资本结构与农村贫富差距张兴杰,张沁洁(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通过对12个省份农村的家庭人力资本结构,即家庭规模、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职业和技能掌握因素,与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形成之间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劳动力越多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也就越高;家庭成员务农的越多,则家庭人均纯收入就越低;家庭劳动力教育程度越高,则人均收入就越高;家庭人口规模与家庭人均收入成反比。因此,建立与完善培育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教育机制是解决农村家庭劳动力数量与素质问题、缩小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关键词:农村家庭;贫富差距;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8)01-0047-05收稿日期:2007-11-25作者简介:张兴杰,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广东农村社区建设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社会调查负责人;张沁洁,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讲师,本文执笔人。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8年1月(第1期,总第129期)Jan.,2008(No.1,GeneralNo.129)一、问题的提出综观有关中国农村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讨论:一种是从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寻求答案,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制度设置存在偏向,即国家偏向城市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导致了城市相对于农村,呈现出政治资本、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1]。这一观点从宏观角度,将农村作为一个完整整体与城市相比较,更多地讨论“为什么农村比城市落后与贫穷”的问题。一种是从农村所居的区域特性寻求答案,认为特定的区位环境因素决定和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空间与模式,那些分布在平坦地形、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农村,比位于山区的、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要富裕很多。这一观点从环境生态学视角,关注“农村之间为什么存在贫富差异”的问题。上述观点分别从宏观、中观的外在因素来理解农村贫富差距,但对于“为什么具有相同外在条件(如区位特征)的农村居民家庭之间存在贫富差距的现象”却解释不足。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开展讨论。李强早已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研究农村的贫富差距,他认为造成中国农村群体内(诸如村内、乡内)贫富差距的原因一般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外部因素无关,主要是因群体成员的内在因素(如职业、产业、农民自身素质,以及劳动力与赡养人口的差异)造成的,即因农民自获条件造成而不是“先赋条件”造成[2]。但李强从“个体层次”讨论“农村中个体贫富差距”,侧重于理论推理,缺乏实证分析和经验验证。本文研究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家庭的人力资本结构”与“农村家庭间贫富差距”的关系上,这种以家庭为分析对象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生产单位或消费实体的意义并没有消失,甚或在城市也如此。这就有必要将个体人力资本整合在一个家庭单位之中,来检验家庭的人力资本结构特征是如何来影响农村内贫富差距的。论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兴杰教授于2007年1月至6月开展的“中国农村贫富差距”调查项目。本项调查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依据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结合调查的可行性和方便性,选择海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5个经济较发达的省和湖南、湖北、山西、安徽、云南、四川、黑龙江7个经济欠发达的省的88个行政村,共计2215户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家庭主要是参考当地基层政府划分的富裕户、中等户、贫困户,分别以该村调查样本总数的20%、60%、20%来确定。具体访问对象为在家的男性或女性户主。有效样本数为2198。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二、农村贫富差距现状:区域间差距较大,区域内差距凸显中国学界多用收入差距来测量贫富差距[3],如最高【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47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极差比较、人均收入或家庭总收入的等分、基尼系数等,以及从消费支出测量的恩格尔系数。本文采用收入测量法,因为消费的多少或比例更多体现了一种生活质量。就收入测量方面,有家庭年纯总收入和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两种,本文采用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来测量(见公式一),因为家庭年纯总收入在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忽视了家庭人口规模差异,而家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