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XX县区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1调查目的我县的饮用水源地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工程包括进水口工程、洛惠渠以及李村水库,成为我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全县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已经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工程供水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水源保护区管理上存在弊端,水土保持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职责不明确;三是水源保护区内污染现状底子不清,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污染缺少准确科学数据;四是缺少备用水源。为了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的精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认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旨在进一步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我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在商洛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和直接领导下,特开展XX县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第1页共18页1.2调查范围此次调查比较广泛,力求涵盖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的各个区域、流域,以及各种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具体包括XX县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域,水源地沿线城镇、村庄、厂矿等,调查内容以2005年为基准年,包括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源地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源涵养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进展情况和远期规划。1.3调查工作量概述XX县区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涉及内容多,调查范围广,牵扯水土保持、林业、农业、畜牧、城乡建设、卫生、洛塬镇、保安镇、永丰镇、城关镇等部门职责,需要各部门紧密协作、密切配合。这次调查由XX县区环境保护局牵头,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从2006年8月开始,历时2个月,对各调查对象逐一调查,核实填报。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调查中地表水水质调查将以2005年以及近年来基础数据收集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现场监测。2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XX县区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南洛河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0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总面积2791.3平方公里,占商洛市总面积的14.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2.1.2自然环境概况2.1.2.1地质地貌XX县区地貌结构复杂,是以中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秦、蟒二岭横贯南北,山川谷岭纵横其间,南洛河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北部秦岭自主脊草链岭由西向东延伸,依次排列着荞麦山、九架山、五龙山、玉皇岭等山系。南部蟒岭西起本县与蓝田交界的龙凤山,向东南延伸,成为本县与商州、丹凤的界岭,是洛河与丹江的分水岭。秦、蟒二岭的分支山系书堂山、第2页共18页王乔山、大圣山等以指状伸入境内,河谷、川塬相间排列在各山系中间,形成洛南盆地。依据地势高低变化、形态差异、地表岩性组成,将本县地貌划分为三个类型区:河谷川塬区:集中分布在洛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和其近临地带,海拔在1100米以下,面积约55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8%,坡塬低缓,沟梁相间,河谷开阔,农田面积大,分布集中,是本县的主要产粮区;浅山丘陵区:是河谷川塬向中山地貌的过度地带,海拔在1200米以下,面积约681.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