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问题学生的心理与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给出干预政策,以使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得到改善。关键字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干预政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高效率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带来的危害。有“电子海洛因”之称的网络世界正在成为互联网使用者身心健康的“杀手”,而互联网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也就成为了深受其害的群体。许多青少年因为网络成瘾而处在心理危机之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势在必行。一.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ease,IDA),又称网络依存症、网络成瘾障碍、问题性网络使用、网络过度使用、冲动-强迫性网络使用障碍,在临床上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1994年,美国纽约市的心理学者金伯利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一词。关于网络成瘾的定义,至今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定义。美国临床医学领域认为①,网络成瘾是指患者在没有特别理由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这种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严重的影响到了成瘾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其身体健康,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神经性功能障碍的现象,其典型表现就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周倩②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成瘾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的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出现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想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都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雷厉③等人将病理性网络使用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的时间量后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成瘾是一种在没有特定的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产生过分依赖,从而导致其身心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的行为,也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二、网络成瘾的诊断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界定一样,都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2009年5月,我国首个《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④通过了国内众精神医学专家的论证。该标准由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等人先后经过4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从3000多例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抽取了1300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临床跟踪研究,制定出了《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治疗、干预、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很据标准,我们可以发现症状标准有7条⑤:①对使用网络的渴望;②减少或停止使用后的戒断;③耐受;④对网络的使用难以控制;⑤不顾危害性后果;⑥放弃其他活动;⑦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确诊需具备①和②2条核心症状及后5条附加症状中的任意1条。病程标准为平均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的连续上网6小时以上,且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以上。在Davis的《在线认知量表》⑥中,对于网络成瘾,总结了五个因素,包括: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现实,共36个题项,采用七级自陈量表的形式,如果被试测出的总分超过100分或任一维度上的得分达到或超过24分,则被认定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患者。心理学家布瑞德也曾提出网络成瘾的标准⑦:以下表现必须出现:一心想着上网,包括回想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次上网;需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未能成功;在努力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忧郁或易发脾气;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同时至少有以下表现中的1条: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对家人、好友、治疗者或其他人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无助、嫉妒、内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三、网络成瘾的类型网络成瘾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