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农垦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巴彦淖尔市农垦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按照农业部农垦局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牧场管理局的要求,现就我局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巴彦淖尔农垦的前身是解放初期的劳改农场,1969年组建兵团,1975年在原北京军区XX省生产建设兵团一、二、三师的基础上成立巴盟农牧场管理局,行政隶属于XX省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1983年移交巴盟行署实行属地管理,成为原巴盟行署的职能局。从1995年起,原巴盟盟委、行署对农管局按旗县区实行目标考核。2002年建立农垦局财税体制,成立农垦财政分局、地税分局,将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农垦是在特殊的体制和环境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全市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局下辖16个农牧渔场,155个分场,3个事业单位。辖地面积20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万亩,水面53万亩,林地39万亩,草牧场112万亩。垦区总人口5.6万人,其中国营职工2.6万人。二、2002年以来体制改革情况2002年初,自治区以内党办[2002]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国有农牧场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年底前完成全区农垦体制改革任务。按照改革精神,在原行署分管副盟长的领导下,组织农垦、财政、地税、国税、计委、体改等部门深入垦区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结合外地垦区的经验,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拟定了三套改革方案。一是农垦解体,农牧场转为乡镇体制运行;二是成立农垦管理区,行使旗县政府职权;三是理顺农垦财税体制,通过政策扶持,解第1页共32页决农垦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自治区国有农牧场改革领导小组三次来我局调研,并对改革作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农垦改革必须结合实际,采取“一盟一策、一场一策”的办法,既要有利于解决农垦存在的问题,又要有利于农垦的稳定和发展。权衡三套方案的利弊,第一套方案虽然改革比较彻底,但要维持稳定,必须增加地方财政3亿多元的社会保险支出和当年3500多万元的行政经费支出,改革的成本高,代价大。第二套方案最有利于农垦的发展,但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操作难度大;第三套方案符合巴彦淖尔实际,改革成本低,震动小,易操作,也符合自治区“自费改革,适当补助”的精神。2002年12月18日,原盟委召开第18次盟委会议,对农垦体制改革的三套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形成了[2002]5号盟委会议纪要。一是理顺农垦管理体制,将“巴盟农牧场管理局”更名为“巴盟农垦管理局”;二是理顺农垦财税体制,成立农垦财政分局、税务分局;三是将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全盟统一规划。自治区农业厅、农管局领导对巴彦淖尔农垦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巴彦淖尔农垦是全区农垦改革最成功的一家。2003年5月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同志视察巴彦淖尔农垦,高度评价了巴彦淖尔农垦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他强调指出:“农垦进行了体制改革,是很重要的事情,农垦不改就没有出路。但农垦这面旗帜不能倒,这个机构不能撤,这支队伍不能散”。2005年,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借鉴安徽农垦等地的先进经验,市委、政府决定在保持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国有性质不变、农垦职工身份不变、现行财税体制不变“三不变”原则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经营方式改革、费用承担办法改革、农牧场机构人事改革和剥离农垦教育。土地经营方式和社保费用承担办法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实行社保田和租赁田“两田制”改革,对已加入社保的农牧场在册在职职工(含管理人员、教师),每人配置10亩左右的社保田,作为其统筹单位和个人每年所应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补偿,除社保田以外的其它耕地为租赁田,公开发包。全系统共为6542名参保职工配置社保田,占应配置人数的99%。社保田配第2页共32页置面积4.9万亩,占总耕面积的12%。租赁田配置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通过清丈土地,全系统新增计费面积4.2万亩。机构人事改革。农牧场机关由过去7个以上科室统一合并为4个职能科室,管理人员由原来的919人减少为501人,分流418人,并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干部管理由委任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