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矿区环境管理经验1.澳大利亚的经验近年来,在澳大利亚,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来自煤炭等采矿工业的环境影响,提出了“最佳实践”的理念,促使环境管理贯穿于采矿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勘探到矿山的建设和运转直至矿山的关闭。它强调在采矿活动中,必须遵从、遵循各种环境法规与标准、突出生态原理的应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注意当代人与其子孙后代利益之间的公平性、坚持预防的原则、具备训练有素的员工、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公开、透明的管理及环境与技术的不断改进等基本原则,主要做法有:一是在项目实施的许可阶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至高无上的制度加以执行,这些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早期的和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控制以及其他预防与缓解措施,监测与审计,应急反应程序是否具备等;二是在项目运转的最早阶段,充分考虑采矿过程中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社会规划(Socialplanning)的重要性;三是在管理与政策制定的最高水准上,建立、健全并实施政府与采矿工业各自的环境责任制度;四是鼓励员工主动承担环境管理的责任,保证足够的资源职员和必要的培训,以更好地执行环境保护计划;五是保证受到采矿活动影响的公众以及对采矿活动造成的环境与社会压力方面有兴趣的人员广泛参与和直接对话;六是采用能够最大程度减轻环境退化的最佳实践,尤其在缺乏特定的环境法规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七是在采矿活动的所有阶段,采取环境保全技术多途径研制能够缓解环境影响的各种技术;八是寻求各种额外资金以改善现有采矿区的环境性能;九是全面实施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改进,采矿活动的设计、运转和退役,处置、处理有害的采矿废弃物;十是强化与采矿活动有关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服务、培训与技能;十一是采用合适的经济与行政手段,例如,采用税收鼓励政策,以鼓励采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引入新技术;十二是探讨建立旨在减少跨边界污染的互惠协定的可能性;十三是鼓励长期的采矿投资以更为清洁的环境标准为目标。2.德国经验德国高度重视矿区的治理问题,在1991年至2004年期间,累计投入150亿欧元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政府运作机制。在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联邦政府承担投资主体责任,出资组建专业化治理公司,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项目进行控制,负责总体规划、项目预算和资金使用的审批。二是实行公司运作模式。由专业治理公司承办项目,负责规划制定与申报、项目招标、项目监控、储备后续土地、资金使用与控制和招标工程治理公司等。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首先是消除坍塌与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把矿坑进行湖泊化改造。在露天坑矿的治理上,采用钢管振动、注水等方法加固危险斜坡;铲平陡峭的边缘填土,保持边坡的长期稳定。通过对矿坑边坡稳定处理,利用河流、矿坑水做水源,对矿坑注水,形成水面。其次是以再生旅游资源为目标,全面进行地表水系治理。对矿坑水人工提升、疏导地表水系,进行综合净化改造,变死水为活水,变污水为净水,形成优质旅游资源。再次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进行全面绿化。综合治理的土地中,50%治理成为森林和农田,30%治理成为旅游性湖泊,15%治理成自然保护区。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整资源建设产业园区。将矿区周边的居民和褐煤加工企业进行搬迁,对土地进行整理开发,建设新兴工业园区,用新兴企业代替原有企业。国内矿区环境管理经验山西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且资金最大投入用于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山西是煤炭大省,全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肩负着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炭需求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为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然而,山西省由于长期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造成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转产再就业压力巨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使山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起,山西省就组织开展了相关政策研究,提出了构建煤炭开采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的建议,并通过三年多的积极争取,最终得到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