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草原畜牧业调研报告一、XX县区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XX县区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农牧大县。全县共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036.49万亩,已全部承包到户,人工饲草料地15万亩,在县辖的16个乡镇场中,有纯牧业农场一个,纯牧业村13个,全县共有牧民3322户1.49万人,已全部定居。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XX县区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发展草原畜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拜城草原畜牧业具备了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畜牧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牧民发展畜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牲畜存栏大量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牧民收入持续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我县畜牧业总产值达3.5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4.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91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67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7.5%。(二)存在问题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除了一部分专业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外,大部分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粗放,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实施补奖机制开展草蓄平衡和禁牧后,草食家畜的养殖业由传统的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许多牧户至今还不适应,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配合饲料、标准化饲养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水平都不高。二、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执行情况(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执行情况2011年开始我县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在自治区、地区的要求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议及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把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做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第1页共5页高位推进;XX县区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准确把握政策,正确引导宣传,全面细化管理,通过认真组织,分工协作,积极筹划,全面部署,使草原补奖机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完成草场禁牧面积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856.49万亩,牧户信息录入3322户,承包到户草场面积1036.49万亩,占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0%,草场承包合同书换发848户,占80%;已上岗管护员20人;完成大型标志牌建设2个,宣传牌60个,禁牧区的上图工作已完成,平衡区的上图工作正在开展中。已发放项目补奖资金2440.84万元,完成总资金量的99.7%;2011年末草食牲畜存栏量87.71万头只,2012年草畜平衡区发放年鉴卡1061份,实际放牧牲畜数量41.9万只,草畜平衡区减退牲畜3.04万头只,禁牧区转移牲畜8.83万头只,达到预期目标。(二)存在的问题一是草原监理人员不足、装备缺乏。补奖机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全县县级在编草原监理人员25人,借调到其他单位的4名,平均1名草原监理员管理50万亩草场。同时,草原监理机构办公设备、执法设备严重缺乏,极大阻碍补奖机制的落实。二是补奖机制配套资金没有落实。我县共需配套资金达180.16万元,需要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但目前,配套资金没有到位,影响了补奖机制进度。三是草场承包合同书的换发推进工作难度大。由于以前测量手段落后,技术不规范,没有使用gps进行定位,面积只是简单的测量和估计,界线也仅以地形地貌确定,在换发合同书重新测量时,出现很多问题,如面积不一致、界限变动、交叉、一地二证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工作量增加,难度加大。三、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情况及养殖成本和收益(一)人工饲草生产现状2012年全县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万亩,产鲜草45万吨;小麦套种草木樨11万亩,饲草产量约6.5万吨,常规玉米25万亩,秸秆产量75万吨;复播玉米3万亩,产秸秆1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1.7万亩,秸秆产量6万第2页共5页吨。全年人工饲草和秸秆总产量约147.5万吨。按照养单位计算,全县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28万头只,人工饲草和秸秆可饲养246万只羊单位。全县2011年末牲畜存栏87.7万头/只,出栏54.5万头/只,今年上半年牲畜存栏98.8万头/只,出栏30.87万头只。我县饲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