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影视世界,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上课开始,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新的学习动机处于低谷状态,这时若能巧妙地导入课堂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直观地再现事物形象,使声音、图象和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紧扣教材选择恰当而又新颖的内容,精心设计课件,创造逼真的影视氛围,并加以恰当的质疑,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展思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带着愉快和求知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初一几何“直线公理”一节时,我运用“几何画板”平台,先画出直线AB,然后过点A再画一条直线AC,移动点C改变直线AC位置(直观演示“过一点有无数多条直线”),当移动点C到点B时,可观察到直线AC与直线AB重合,非常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经过A、B两点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这种操作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进一步学习的情景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较易激发,但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在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启发、诱导、感化和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起认知需求。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促进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综合、归纳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使认识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等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可视性的特点,可化难为易,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知识的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概念的形成。如初一代数“负数”的概念就是在通过视频投影呈现大量事例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相反意义的量,行程始点的向东与向西,温度计的零上与零下等归纳总结出“负数”这一概念。又如在讲“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时,一般要画几种典型的直角三角形,但你不能穷尽它,所以学生所看到的就是这几种直角三角形,若运用“几何画板”平台就可以让学生操作图形,这样就可以把图形各种不同的状态都表现出来。学生在操作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样子的直角三角形,而且还有与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比较。在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中,就给学生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这样它就能在活动中进行反身抽象,获得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理解并记忆数学概念。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化。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知,使较难的知识转化为较易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知识,新问题。有利于教材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教学难点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某些教学内容抽象,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