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价格机制创新研究国务院在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时,要求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各方利益的核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通过价格来实现,应通过价格机制创新,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运用价格杠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价格补偿机制创新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命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从发展的高度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一以贯之地爱护“一湖清水”,始终如一地珍惜生态环境“财富”,把开发和保护有机统一起来,使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为此,应着力构建反映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程度及其维护、治理成本的价格补偿新机制,通过价格补偿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借助市场机制遏制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同步发展。——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公益性、综合性等特点,应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试点,开展其流域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补偿试点,探索建立上下游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维护。首先,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借鉴土地和房地产估价制度,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本核算和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实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计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分析保护生态措施、防治环境污染的费用与效益,实行生态环境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标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其次,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补偿,主要根据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因素设定控制指标,凡是交界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由上游地区设区市给予下游地区设区市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直接排入鄱阳湖湖体的河流,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由所在地设区市将补偿资金上缴省级财政。第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泊、湿地等生态类型,探索对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得到补偿和恢复,做到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相对称,外部效益内部化、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相对称。如对水资源、旅游资源的直接受益者筹集资金,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生态修复和维护。第四,建立按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机制,提高资源占用收费标准,促进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特别是要根据《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建立健全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逐步恢复或者使生态环境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应通过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建立充分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挖掘节约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的潜力,强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首先,要建立资源交易机制,规范资源交易市场,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设立的资源使用和开发权均应通过市场方式有偿取得,已经占有资源使用和开发权的企业或个人应补缴相应的费用,使得新老企业内外资企业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由政府出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进行公益性勘探,当这种公益性勘探具有商业价值之后,在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企业或个人通过竞标获取资源权。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完善资源开采权流转机制,开展资源使用(开发)权出让、转让和租赁,强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