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2、联想的作用。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读课文两遍后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蘸酒()茶峒()老鹳河()泅水()2、沈从文原名,湖南凤凰人,作家,族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3、阅读课文,了解湘西端午节的习俗,向长辈了解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比较异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4、阅读中我发现了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它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1、自学交流。(1)茶峒人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2)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列练习。(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1)仔细品味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作用是什么?(4)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5)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6)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7)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那他们图个啥?(8)除了赛龙舟,课文还写了什么节目,目的是什么?3、组际交流4、拓展延伸。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三、达标检测: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知识链接:(一)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沈从文当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A.强壮粗大B.结实伶俐C.健康伶俐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C.即刻单调D.顿时纯粹3、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