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民问题曾是我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仍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则是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宁波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使农民快速增收。宁波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加大对涉农工程和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在管理和服务上不断创新。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要切实改革有关制度,为农民市民化清除障碍。关键词:宁波经验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问题对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毛泽东同志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思考一切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进入21世纪,综观我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民问题。我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农民市民化则是减少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宁波市农民快速增收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一、宁波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过缓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根本原因。农民投入到土地的劳力和资金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一方面使农业迅速增产,另一方面又往往使供给很快过剩,价格下跌,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这虽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进入市场难息息相关,但在农业已从供给约束型产业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产业的背景下,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宁波市下辖11个县市区,农民的收入状况也有很大差别。但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后,全市农民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前,宁波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多数农户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据资料记载,1958年农民人均从集体分配的实物和现金收入仅为58元。到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人均收入也只有353元,23年里只增长了5倍。然而,从1982年到现在,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农民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宁波农民收入变化很大,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353元增加到2003的6140元,21年增长了16倍多。改革开放前后宁波市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民在待遇、就业和居住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宁波市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探索宁波市农民快速增收的原因,主要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对涉农工程和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在管理和服务上不断创新。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原因是通过制度改革,扫除了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改革土地制度,改变农民的就业方式。宁波市在做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各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全市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已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5.5%。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宁波市全面实施了以“减调改稳、合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税费经过改革从1998年的89元降到目前的32元,减幅达到了64%。三是改革户籍制度,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加快农城市化进程,宁波市率先打破户籍制度障碍,降低“农转非”门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去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2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5%,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市民化。四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