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业和信息化调研报告船舶产业已成为我市增加财政收入、吸纳人员就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和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修造船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数字化造船的趋势,对船舶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化在船舶行业的推广与我市船舶产业发展的速度并不协调,全市在应用现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企业还不多,直接影响我市船舶产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产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市船舶产业信息化现状2012年,全市船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2.4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省55%。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万载重吨,占全省48.8%,占全国份额8.4%;新接订单914万载重吨,占全省88.3%,占全国份额35.2%。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化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信息化总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在信息化资金投入方面,据抽样调查(下同),船舶企业信息化投入覆盖率达到100%。不论企业性质为私营还是国有控股,还是企业规模大小,每家企业都对信息化应用投入资金,其中2012年信息化投入最多为扬帆集团,达到380万。在组织、人员保证方面,中型以上企业都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小型企业有负责信息化专职人员。在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企业中,由副总以上级别的领导分管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基础设备方面,所有企业计算机普及率为100%,在涉及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都配置和使用计算机,internet接入率为100%,大中型企业为100m接入,小型企业为2-10m接入。在软件工具或独立软件应用方面,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局部能力的提升,典型的如cad应用、物资管理系统或者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大部分企业已经推广应用,完成了从最早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之间的转换,一些大企业已将其作为标第1页共6页准配置。在企业级系统应用方面,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或者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级管理系统,已在宏洲船舶修造、龙山船厂等一些较大的船厂开始应用。船舶修造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如扬帆、欧华已开始应用精度放样等信息技术实施精度造船,造船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48天,实现大部分段无余量制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二、市船舶产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市船舶产业信息化有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企业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船舶企业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管理的集成度较弱,在数字化设计阶段产生的大量有效信息目前一般都不能高效地自动导入后续的管理系统,造成后续管理系统因为缺乏及时、准确的设计数据源,而无法发挥更强的管理效果。由于对信息化整体架构考虑不足,因此企业间、企业内、系统间不能有效地协同工作,不能快速地、柔性应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变化需求。2、成本管理较为粗放。目前船舶行业在成本设计、统计、监控、分析方面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精确地即时反应船舶产品的实际发生成本。企业仍然处于追赶日韩先进造船企业的阶段,整个造船管理模式还在不断变革、改进和提高,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标准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无法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和现成软件,这也是管理信息化实现过程中的难点。3、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虽然大多数船舶企业都在积极实施与应用信息化,但各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可以参考和借鉴,不能做到行业间的互相配合与促进。各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各自的特性,无法统一口径。4、自主创新不足。目前我市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大型核心软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扬帆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系统、三维管系方案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第2页共6页民币,而且系统还需不断升级付费。5、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人才紧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的人才严重不足。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市内高校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