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编稿:张爱华责编:陈敏考点提示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知识清单知识梳理(一)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内容:(1)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办军事工业,旗号“自强”。主要企业:创办人企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70年代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旗号“求富”。(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主要企业:创办人企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70年代中期起)。(4)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影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着本国的封建经济。(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简表时间背景表现影响特点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③外商企业的刺激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上海发昌机械厂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不平衡初步发展19世纪末①西方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投资总额增长;商办厂矿数量增加和地区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①内部条件:辛亥革命的推动,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②外部条件: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四大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①国民政府建立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①日本侵华战争、经济掠夺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民族资本萎缩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①官僚资本的压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②美国的经济掠夺纷倒闭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自然经济的解体(1)自然经济的含义:自然经济,即商品经济的对称。它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各个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等为特点。(2)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毛泽东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可见,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3)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分离。①“纺”与“织”及“织”与“耕”的分离。小农业与家庭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来“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到很大打击。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这是几千年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