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规划背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确定为“城乡和谐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黟县旅游总体上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乡村性乡村旅游的空间、活动、规模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具有乡村的特点。文化性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生态性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和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基于以上认识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旅游业发展对于黟县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重要作用;从旅游业发展现状、资源与市场、区域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客观评估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摸清家底,客观分析评价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分析、判断和预测黟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结合大黄山旅游圈和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发展,明确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确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合理进行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确定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策划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制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从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围绕战略目标,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二、规划理念2.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事求是地从乡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黟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2.2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调研细分市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真正驱动力。必须依靠实证的科学方法,对客源结构及其旅游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选择和开拓旅游目标市场,改进旅游地产品的适合性和适度性,提高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3坚持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必须树立综合联动的旅游产业观,坚持对旅游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整体思考,系统配置各种要素节点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内部无缝对接。通过旅游的运作和延展,提升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品位,延长黟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黟县乡村旅游的质量、品位和效益,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形式,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国外乡村旅游特别强调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管理、控制和提供的“本地化”特色。认为乡村旅游的关键要素在于:是否为游客提供对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亲切接触,并使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活动、传统和生活方式中去。简言之:“乡村旅游是在都市化外围环境中从事的、为旅游者带来乡村生活基本体验的多样化活动”。规划主体保障体系空间布局形象策划产品体系重点项目市场营销旅游产业与资源保护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形象定位、形象策划、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