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一、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二、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三、有关计算方法(首先不考虑抵减额,简化计算的目的)(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1、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三)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四)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生产企业自产货物耗用原材料的进项税去向会计处理如下:1.按规定计算的当期出口物资不予免征和抵扣的税额,计入出口物资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按规定计算的当期应当予以抵扣税额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按规定计算的当期应退税额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收到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销项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出口退税已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抵扣的进项税额期末贷方无余额一、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户设置及应用一般纳税人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的借、贷方设置分析项目,在借方分析栏内设“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和“转出未交增值税”项目;在贷方分析栏内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项目。该账户的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抵扣的进项税,不做会计处理,留转下一期继续抵扣。该账户的无贷方余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有两种设置办法:一是多栏式设置,二是设8个三级明细科目。1.进项税“进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2.销项税“销项税额”专栏记录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3.出口退税“出口退税”记录企业凭有关单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而应收的出口退税款及应该免抵税款。4.进项税额转出“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企业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在出口退税业务中,对免税收入按照征退税率之差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需要计入此账户中,同时计入相关成本中。5.已交税金“已交税金”专栏记录企业已交纳的增值税额。6.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企业货物出口后,按规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