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解决之我见近年来,地税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进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但和社会审计工作的要求,存在着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为了降低地税系统内部审计风险,应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加强行政管理的关系,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势在必行。税务系统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与内部会计控制无关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报表和各账户余额或某项税收业务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即由于被审计单位税收业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工作本身的不足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如某些基层(县区局)科级、特别是副科级(税务所)单位缺乏对会计制度应有的重视,账户体系混杂、会计信息明晰性降低,报表利用困难等。控制风险是指由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内部控制行为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个账户或某种税收业务中的重大错误而形成的审计风险。有时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能否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税收业务工作,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内设机构,在同级党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级机构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和人事关系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本级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所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2.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税收政策、税收法规水平以及审计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地税系统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税收政策和一些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被审科所的管理环节和内部控制办法,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地税系统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目前地税系统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管理内容的复杂和经济项目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3.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地税系统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地税系统内部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环境复杂化,原有的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系统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风险,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4.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地税系统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税务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被审县区局和税务所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上一级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