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思品第四单元练习题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A、人们行为的最高境界B、人们行为的底线C、人们行为的一般境界D、人们行为的中线2、从2004年5月1日起,福建省博物馆对未成年人优惠开放,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学校保护B、家庭保护C、自我保护D、社会保护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B、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C、法律是公安行为规范D、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4、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A、应尽的责任B、可尽的责任C、成年以后要尽的责任D、工作以后才需尽的责任5、未成年人是指A、未读完初中的人B、未读完高中的人C、未读完大学的人D、未满18岁的人6、违法犯罪行为A、基本上都是危害人民的行为B、是危害公共场所的行为C、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D、是危害妇女儿童生命安全的行为7.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演出时,不要高声喧哗。以上这些表明A.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纪律和法律B.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公共秩序C.社会公共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D.社会公共秩序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8.在学校饭堂用餐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同学有插队的现象。这是一种A.学习成绩不好的表现B.爱出风头的表现C.不守法的表现D.不守规则的表现9.上课要有课堂纪律,宿舍要有宿舍管理规定,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A.纪律等规则限制人们自由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C.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完全靠纪律约束D.社会公共生活不可能有共同的准则10.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即秩序,良好的法律就是良好的秩序。”这告诉我们A.只要国家制定法律,社会就能井然有序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C.良好的社会秩序只需要法律的维护和保障D.法律是通过制裁公民的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的11.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A.是否触犯法律B.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是否应该受到惩罚1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明A.做点好事就可以扬名B.要预防违法犯罪C.做点坏事就可以判处死刑D.预防违法犯罪,就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13.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D.违反继承法的行为14.下列关于犯罪的认识错误的是A.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B.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C.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D.行为上要远离违法犯罪15.右面漫画反映了A.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只有靠法律才能解决B.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违法犯罪行为C.有时违法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D.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16.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于2008年4月11日下午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这说明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惩处腐败现象只能靠法律C.法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7.七年级学生小王,一天在街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在一个公共电话随意拨打了119电话,谎称某地着火。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A.是违法行为B.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D.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8.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凡是烟草行业所属的各配送中心、批发网点和零售柜台上必须有警示牌。这一规定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中的A.家庭保护B.司法保护C.学校保护D.社会保护19.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某市2000名青少年罪犯中,51%的人有了不良行为,家长却不予过问或管不了。在押的少年犯中,犯错误后遭父母打的占25.7%。这一材料说明了做好______,对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A.学校保护B.家庭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20.一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读初中的独生子各科成绩必须在全班前五名,并严禁儿子看电视、看其它书籍和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儿子因达不到家长的这一要求,经常受到家长的体罚。这位家长的行为A.正确履行了家庭保护的义务B.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