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vif,vpr,vpx(vpu),nef,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第1页共4页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三个组,即m、o和n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a到j10个亚型,而且亚型间的重组体已有发现。hiv-2现有a~f6个亚型。目前也有学者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如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所利用的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分为r5和x4毒株;或根据宿主范围及复制特性不同,分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和合胞体诱导株(si);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快/高型和低/慢型等。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远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的抵抗力低得多,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hiv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均能灭活病毒。2.3致病性hiv具有嗜细胞特性,主要感染t辅助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和免疫缺陷为特征,常伴有实质器官(脑、淋巴结和肺等)的炎性疾病、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感染hiv后的2-4周为急性期,突发病毒血症,30%-70%的感染者可能伴有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生样症状。此后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期(或称潜伏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并不断减少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将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逐步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ids-relatedcomplex,arc),约5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进而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进入病程的终末阶段。2.4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2.4.1传播途径。目前发现有hiv-i和hiv-Ⅱ两型,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通过性接触,输入染第2页共4页有hiv的血液、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亦可经垂直方式造成母婴传播,至今尚无特效治疗。2.4.2暴露的后果。hiv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集体的免疫反应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经过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后,进入免疫缺损期。2.5艾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5.1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