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美国制造”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这也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无论是2009年4月的伦敦G20国金融峰会,还是9月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断,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推上了争议的风口浪尖。一、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当前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毁后,美元基本取代黄金成为全世界最核心的储备货币。美元创造体系的运行有其自我修复和稳定机制,但缺乏一套防止贸易失衡现象持续恶化的有效调整机制。随着美国经常账户不平衡的加剧和国内衰退趋势的凸显,矛盾日益不可调和。1.美元本位制的缺陷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7%,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现有美元本位制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发行数量的纪律约束。由于货币超发缺乏强制性约束,全球货币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美元一币独大的情况下,美国不再从全球各国利益出发,可以无限制借款,并使用金融创新将收入最大限度的资本化,造成美国虚拟资本的膨胀和经济的虚拟化,而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又将金融杠杆推向所有可以用杠杆创造货币收入的领域,使得全球主要经济体因金融杠杆的作用而交织在一起,一损俱损。2.浮动汇率存在严重不均衡和不稳定性在牙买加协定下,美元汇率波动根据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金融协调的手段而调整,并且受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供求因素的影响。该协定的制定改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调节困难的局面,实行多种汇率制度使得各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本国的汇率制度,增强了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能力。但由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从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利益,使汇率频繁波动,增大了国际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更为严重的是,主要国际货币国家通过汇率调整掌握着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3.特里芬两难(Triffin’sDilemma)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间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特里芬困境”决定了任何以主权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都必然会失败。4.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美国货币政策取向决定了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走势。美国利率下调、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致使全球通货膨胀呈上升趋势。为抑制通胀,其他国家则会上调利率,经济可能面临紧缩。目前美国利率政策有更多的自主性制约着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二)当前流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设想国际货币体系只有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美元本位货币问题,二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安排,三是改革完善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避免美国的“一股独大”霸权主义。对各种设想进行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复古方案、激进方案和折中方案。1.复古方案复古方案是指倡议以某种方式恢复金本位制或是倡议建立其他商品本位制的设想,因为商品货币阶段已成为历史,复古方案如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2.激进方案一些以建立超国家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为目的的方案属于激进方案,从现实看来,尽管抛弃美元、构建超主权货币强调了美元主导体系的不合理性,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调节全球流动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只是一个理想目标,短期内可行性不大。3.折中方案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应反映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目前看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