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预应力管桩质量预控方案一、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法控制:1、测量放线:在打桩施工区域附近设置控制桩与水准点不少于2个,其位置以不受打桩影响为原则(距离操作地点40m以外)。轴线控制点标注在现场四周固定点处,以不受压桩影响为准,以控制桩基轴线和标高。2、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在施工单位测量完毕后,做为监理方一定得认真细致的进行复查,经过检查复核并应办理预检手续,归档备查。3、现场预制桩质量必须符合《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的规定,预应力管桩混凝土需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运输进场,并应具备下列资料:1)桩的出场合格证;2)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试验、化验报告;3)混凝土试验配合比通知单;4)焊件和焊接记录及焊件试验报告;5)钢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6)混凝土试件强度等级测试值报告;7)桩的质量检查记录。4、预应力管桩起吊时捆绑牢固,起吊点符合力学原理要求,在距桩顶端02米处设置吊点,吊索与桩之间要加衬垫,起吊时平衡起升,避免碰撞和震动。桩堆放时要按长度分类堆放,堆放场地坚实平整,且承重点设置在吊点附近距端点02米处,堆高不超过2层,两端桩错落长度不在于10厘米。随意起吊预应力管桩而导致桩身弯曲变形。经检查有发现桩身出现细微裂缝。导致该桩报废。而管桩在进场后,进行验收检查管桩外观时除用观察外,现场也可利用浇水使桩身湿润,如有裂缝则容易检查出。这方法简单且易于操作。5、桩的吊点定位,利用桩架附设的起重钩吊桩就位。6、桩就位前要仔细检查桩身质量。送桩时,应采用钢制送桩器放于桩头上将桩送入。施工时注意送桩器和工程桩对齐,以轴线重合为准则。当工程桩送到设计深度时,可将送桩器拔起,起拔送桩器采用桩架上导滑轮钢绳上钩子挂好,启动卷扬机,慢慢拔起。在施工现场施工队不采用送桩器进行施工,而用桩送桩,存在以下质量问题:1)由于桩身较光滑,桩身与桩机有时会产生滑移,冲击力很大。2)由于最后一节桩在送桩时压力往往较大,容易对桩身产生破坏。此时施工队如果不采用措施而将该桩直接用于下一桩的施工,将留下质量隐患。7、接桩时,一般在距离地面1m左右时进行。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失高不得大于1‰桩长。焊接符合要求后,应待焊缝温度降低后方可施压沉桩,采用焊接接桩,其预埋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区焊缝变形。焊缝分两次满焊,焊缝应连续焊满。焊后应清除焊渣。接桩动作应迅速尽量保证连续施工。现场施焊后往往没有经过冷却时间就行续压施工;现场施焊时没有保护。这样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焊后温度较高,施压入土后经急速冷却。对焊缝容易产生脆性破坏。2)施工现场往往有风。施焊时没有保护则焊缝会出现不均匀,不饱满现象。二、预应力管桩质量预控要点: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图纸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制定质量评定制度、质量奖罚制度、质量例会制度、质量问题处理制度。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解决。2、质量责任制:分工明确,贯彻执行质量责任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做到奖罚分明,责任到人。3、严格审核特种作业人员岗位证件;如:桩机司机、吊车司机、电工、焊工等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4、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包括原材料设备进场检验制度;施工过程的检验;施工结束后的抽样检测。5、压桩机传感设备是否完好,桩机配重与设计承载力是否相适应。是否有漏油现象。压桩机是否有经过年检且年检合格。压力对照表是否正确无误。6、压桩机的液压入桩有一定的垂直行程高度,桩机的垂直行程约为1.5m,即每入桩1.5m,即松开抱桩器。开动油泵使之上移,再抱桩固定压入,循环作业。在开始的第一二个行程,要特别注意控制桩身的垂直度。记录入桩行程深度及相应压力值,以判别入桩情况正常与否及桩的承载能力。三、过程质量控制1、管桩质量,对桩进行外观检查,尺寸偏差和抗裂性检验。施工现场着重检查砼抗压强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管桩有否明显的纵向、环向裂缝、端部平面是否倾斜、外径壁厚、桩身弯曲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要求,产品质保书、合格证、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和齐全。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