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当何去何从班级:M1112094姓名:王方舟学号:1111209408指导老师:潘英丽摘要:本文通过历史上各国利率市场化后的表现和现象,结合我国现有的情况,讨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后,以及在当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下,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后续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二年,然而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对复杂。国际上,美国经济复苏并不稳固,欧洲仍然深陷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的泥潭。国内方面,出口增速因外需减退而大幅下降,消费的启动又难以在短期内有成效,尽管从6月底的新增贷款余额来看(增长了9200亿,比预期8000亿高了不少)经济活力犹在,但是从各种资产价格来看(比如7月12日宝钢宣布下调钢价),经济增长减速已是各方的共识,金融体制改革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不断放大:民间借贷静水流深(私募债正在分流某些资金上的压力,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社会各界频频质疑国有企业的效益增长等。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包括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幅度等。这些措施释放出一个共同的信号,那就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会全面提速。尽管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惠誉。惠誉在高管在近期的采访中表示:“……利率市场化适合一个经济体在经济良好的时候实行,中国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本人认为,金融管制的锁链一定程度上阻碍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固定利差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并影响了资金和杠杆的分配。另一方面,金融管制使得金融创新减弱,经济活力收到了压制。当前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其实主要局限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熟知的利率管制,其二是制约银行业发展,即分业经营。今天我们主要讲一讲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何去何从。我也会带到一行冲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的方法之一就是混业经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路线,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除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以外,其他利率已全部实现市场化定价,外币存贷款利率也早已完全市场化。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重点将是如何打破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这也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环节。事实上,由于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出现,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已经在变相突破中(据有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3.57万亿人民币,已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图1)。再加近期央行放宽存贷款浮动限制,7月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利差进一步收窄。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破冰。图1:当前我国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民众对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打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有很高的期待。市场普遍认为金融系统利润蚕食实体利润。二是当前我国处于通胀较高的时期,持续负利率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对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改善实际利率水平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市场化的利率环境作为基础,因为从一般的观点来看,都是先利率市场化,在汇率市场化;若倒过来的话会引起货币定价混乱,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四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改上市,初步具备了按照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能力,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转型。故现在逐步实行市场利率化是大势所趋。利率市场化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以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挑战。第一个变化是,存款的稳定性可能会降低。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差别,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流动,出现储蓄分流风险。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600180008402400025005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200920102011某行全行业转变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