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构造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优劣,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中小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开始建立体系化、文件化的质量管理制度,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增加综合竞争力,但在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制造型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的举例分析,提出管理制度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的关注点,建议制造型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应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关键词中小型电子元器件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现状建议浅论中小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企业管理,是围绕市场、人、效率和效益所进行的管理,最终促使企业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而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的重要工具,以产品、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高层、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或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实践证明,企业的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占有市场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因此,加速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工作。目前国内中小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即使已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也只是为了提高企业质量原始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信誉度和产品知名度,有利于产品顺利进入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及对获证单位的重点扶持而做,所以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上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较为典型的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高层领导的不重视,对于认证或进行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仅仅理解为追求一种荣誉或广告效应,生产才是最重要的,质量管理认证的作用就是对于企业的产品宣传、销售有辅助作用,对于实际管理并无多大帮助,导致企业内部从上至下缺少从我做起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2、小企业的运行过于依赖经验式管理,企业认为:顾客需要就是标准,生产的产品再好,没有人购买也是废品。这一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的巨大影响力,但却混淆了市场需要和质量标准的概念。片面认为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就可以不执行产品标准,造成“有标不依,无标乱产”的局面。中小企业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简单重复和模仿,缺乏创新。采取买样拆解,“照葫芦画瓢”的方式组织生产,技术含量极低,受市场冲击极大。缺乏标准的自主创新。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主对标准为何物都是一知半解,讲起标准执行情况更是不知所云,对无标生产也是不以为然。各职能部门未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员工缺少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导致例外、急件、返工、催工、催短缺物资等加班加点的特殊情况较多,加上各级领导层的变动,很容易导致整个部门管理秩序推倒重来。3、电子元器件在源头上缺乏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与设计开发预防管理机制,在制度上照搬照抄情况较多,在实际运用中难以落实,无法对采购的种类、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核。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缺少规划,在仓库发料、库存管理、多余物资回收等方面缺少控制,造成内部资源浪费。4、一些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基础较差、素质较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培训,这也直接导致质量管理渠道不畅通,形成“中梗阻”,导致管理失效。制造过程中关键工序的识别,以及对其进行持续运行能力的判断缺少有效监控,导致产生大批量的不可纠正的不合格品,而且大部分的现场基层管理认为产品质量保证是品质部门的事情,产品质量保证长期停留在3C检验阶段,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部分企业生产场所达不到特殊工序所需的环境要求。5、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图纸等规范性文件未与生产同步,实际指导作用不强,在生产过程中经验式操作、口头指导、口头传达现象较多,应付式为做体系而写出来的作业指导书,出现问题时导致责任推诿,没有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全员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因各企业的特殊性而存在很多种表现形式,以上几点也仅仅是对常见问题的举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难,重点在于是否能够有效运行。根据生产制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