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调查计划与设计实践探究的能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关键词]培养提问计划合作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教学的革命。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与批判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自己喜爱的探究活动,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和走向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习素养。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全新教学理念,决不能在教学中按照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这样只能是“穿旧鞋走老路,死路一条”。学科探究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年我历史与社会教学成绩突出,得益于课堂探究教学。现就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做的尝试谈一点体会。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美国的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知识并不以问题为纽带。知识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横空出世”“突如其来”的,是教师和课程强加给他们的,上课就好像是教师将自己桶里的水装时学生杯中。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离开教室,学生往往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甚至不会提问。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老师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1、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求教师学习新教材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在知识的海洋中,师生都是真理的探究者,教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课本并不万能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对书本和以往的结论进行质疑。教师可以通过我们的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通过鼓励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记得在执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母亲河”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发现了身边的什么水利工程与课题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联系”的提问环节。学生回答的问题诸如:“我们老家农田灌溉用小溪流水渠自流的方式”“我们老家农田灌溉用筒车”“我们老家农田灌溉用抽水机”等等。虽然千差万别,但能去联想实际问题也是学以致用,值得肯定。2、激励学生,给学生一颗勤于提出问题的“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某种新的情境中,出现与自己原有的观点或信念不一致时,人们在某新的情境中,出现与自己原有的观点或信念不一致时,会出现认知冲突,此时问题意识就油然而生以达到认知协调。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励学生想问的积极性。在讲授“长江”时,我把学生的回答安排了这样一次探究活动: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在两千多年中保证成都平原岁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