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2页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重要的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为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加快我区农业农村发展步伐,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条件第一节“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期间,面对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工程”和“四篇文章”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增加较快、农村面貌变化较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5年全区实现乡镇生产总值41亿元,比2000年增长65.3%;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增长56.6%;农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64.2%;乡镇企业总产值5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1.7亿元,分别增长2.4倍和1.8倍;粮食总产量44.66万吨,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左右;乡镇财政收入1.27亿元,同口径增长2.3倍。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面积比由2000年的74.4∶25.6调整为67.2∶32.8;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由38.8%提高到41%;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8.3∶27.7∶44;转移农村劳动力2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8.4%。二、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完善。青菜头面积达到41.1万亩,五年增加13.6万亩;桑园面积8.8万亩、年产茧能力10万担以上;生猪、家禽出栏量82.56万头、845万只,分别增加9.1万头、103万只;新发展苎麻3.6万亩;果园12.7万亩,商品蔬菜12.8万亩,烤烟1.15万亩,水产品产量9580吨。发展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6个,“两社两化”组织186个。龙头组织带动农户45万户次,第2页共32页第1页共3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2页建基地60余万亩。2003年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区)”和“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三、科教兴农取得丰硕成果,农业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建成了外种鹅原种场、黑山羊原种场和三峡库区长吻鮠繁殖基地;成功培育出榨菜涪杂一号、涪杂二号和水稻宜香9303、中优9801等新品种,良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推力量。建成了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县(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较快,重大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较好推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46%以上。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完成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基本实现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完成了天宝寺水库主体工程,龙潭水利工程进展顺利。整治病险水库30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7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2.8%。五、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加速构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农业税及其附加。粮食流通体制、农业服务体系等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支农扶农政策日益完善。农村招商引资成效突出,近三年各乡镇累计到位资金17.72亿元,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20余户,我区被重庆市确定为首批市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六、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比2000年增加958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亿元,增长1.5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3万人,相对贫困人口下降到5.05万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3.3%。解决了13.7万人的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