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云南教育发展和改革献一策征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以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为例姚关镇中心学校周继华2013年1月12日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以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为例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周继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1.数量庞大,覆盖面广。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在校人数2889人。其中留守儿童433人,约占总人数的15%,既是留守儿童又是贫困学生的141人,约占总人数的5%,既是留守儿童又是独生子女学生的32人,约占总人数的1%,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学生7人,约占总人数的0.2%。留守儿童覆盖了施甸县姚关镇12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覆盖面广泛。2.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堪忧。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4.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较差。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再加上文化素质偏低,干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工资收入不高,只能维持家人及子女的生活,难以顾及到子女的生活情况。加之学校伙食标准偏低,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二、对策及建议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到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和谐与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需要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一)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是要改革投入机制,加大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伙食、现代远程网络等投入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二是要开放政策,发展乡域经济。以基地建设为支撑,加快农业产业专业化,抓牢烤烟不放松,努力实现提质增效,提速增量;壮大畜牧业,着力建设生猪、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甘蔗、蔬菜产业,在一高单产上下功夫、求效益;稳步推进石斛、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以突破商贸服务为关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善洲林场教育基地的区位优势和施孟公路贯穿姚关的交通优势,以集镇为中心,加快以商品流通服务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坚持文化发展打好“善洲”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旅游景点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建成以“山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