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帮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略摘要: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产生了大量的“英语学困生”。分析形成原因,探索帮助策略,使他们树立自信,学好英语,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各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帮助策略,并对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关键词:农村“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帮助策略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近几年,英语教学在我市农村学校得到高度重视: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英语师资的配备比较完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许多农村小学还开设了剑桥少儿英语教学点。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按理说英语教学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到了初二、初三阶段,英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英语学困生”的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35%。我校(长台初中)是教育布调整的试点学校,属跨乡镇招生。由于生源分布散、家庭住址偏远、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英语学困生”的比例更是达到40%左右。这种局面若不得到改变,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英语学习和人生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英语学困生”的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绝大多数人也都有改变这种困境的主观愿望。为了给这些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找到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类课题研究的近况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比较普遍。同类课题在国外早有研究,但由于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省内外也有许多研究,但大多研究把学困原因归咎于学生自身,忽略了造成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如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有些同类课题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城市学生,脱离了农村学校的背景,因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农村情况不尽相符,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比较有限。本课题研究试图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农村初中学生解决英语学困状况,缩小两极分化面的方法与策略。课题研究的内容1.“英语学困生”的类型2.“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典型表现3.“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4.帮助“英语学困生”改变现状的策略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制作问卷调查表,对“英语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英语学习产生困难的时间、原因和他们的期望。2.比较法:在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班里采用不同的帮教措施进行比较实验,总结出最佳的帮助策略。3.教育实验法: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4.理论探究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充分吸取别人经验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特点,力争使课题研究有自己的特色。课题研究的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学困生”的观察、调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处境,学好英语,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总结经验,为我市农村英语教学缩小两极分化的局面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二.课题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可以找到大量的理论依据,概括如下:心理学观点心理学认为:在“需要、诱因和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的周围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说明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是可行的。掌握学习理论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只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加上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