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增级升优化求发展————泰兴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赶苏南、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点,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呈现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服务业发展仍存在总量偏小、发展质态欠佳等问题,因此“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1、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以来,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快速增加。2010年泰兴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3.2万人,实现增加值142.87亿元,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了4.8%,增加值年递增率达15.3%。2010年实现服务业税收10.5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递增29.4%,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7.7个百分点,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46.5%。2、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泰兴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政策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政策的洼地效应不断显现。五年新办服务业企业1200家,全市服务业税收年均增幅比“十五”高2.5个百分点。增值税过1000万元或营业税过100万元的企业达27家;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8家;大润发超市等6家企业入选泰州服务业企业30强。“十一五”期间投资1000万以上的服务业重点项目122个,完成投资40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倍、5倍,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物流业从传统的运输业态向运输、仓储、码头、交易、信息等一体化发展,市一联物流公司被评为省重点物流企业,市沿江化工物流园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3、服务业发展不断升档提级住宿餐饮业作为传统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银光大酒店获评四星级酒店,人民饭店获得“中华餐饮名店”和“中华名小吃”称号,一批具备四星级以上标准的酒店项目也正在抓紧实施。金融企业结构不断完善,新增商业银行5家、保险企业22家。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江苏古银杏森林风景区与浙江禾辰实业有限公司、佳源公司达成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力争五年初具规模,八年建成;“黄桥古镇游”正式开通等等。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培植规模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以来,泰兴市服务业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后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促进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和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的比重亿元年份GDP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产业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年170.7952.8013.0356.0530.922006年202.9764.5711.5156.6731.812007年250.1382.4510.1856.8632.962008年290.1797.759.2457.0733.692009年337.07116.838.0157.3334.662010年400.28142.877.5356.6635.69从表中资料看,五年间,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了1.34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1.7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4.77个百分点。2007年开始,随着各项政策效应的显现,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二三一”产业结构更为巩固。泰兴市打破了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正从量的扩张发展走向质的提升,服务业发展逐步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5、服务业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贡献率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年10.0261.3628.622006年3.4559.9836.582007年4.4357.6537.912008年3.4058.3938.212009年0.4158.9140.682010年4.9853.1141.20资料表明,2005年以来,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较明显的变化:一产下降,二产稳中有降,三产上升。其中,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其贡献率一直稳定在58%左右,第一、第三产业则明显呈现出和谐此增彼减的效应,持续降低的一产贡献率基本上为服务业所替代。至“十一五”末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二产相比,其差距已有初期的32.74个百分点,缩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