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作汇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黄冈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人才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纲要。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1、人才队伍的总量进一步增长。截止2004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36万余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24409人,其中地级干部36人,县级干部944人,科级干部8812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15829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04478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企业管理人员8769人,其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5073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36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15462人,其中种植人才77120人,养殖人才44507人,加工人才8425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85410人。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178470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其中初级工19370人,中级工145549人,高级工8440人,技师(经营师)、高级技师(高级经营师)5111人。2、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含非公有制企业),比“九五”期末的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73%,年龄断层的趋势减缓,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从专业技术人才能级结构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55%。3、人才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比例为1:2.5:第1页共12页8.3,与“九五”期末的1:3.5:7.6相比,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这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此外,人才的行政层次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状况也有所改善,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4、用人环境不断改善。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5、人才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现已建成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家(鄂东人才市场),市县所属人才市场11家,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27家,民营人才市场2家,形成了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市场体系。在充分肯定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第二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过于集中在文、教、卫等行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意识不强,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工作方法滞后,宏观管理乏力,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二、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第2页共12页观念创新,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大市向人才使用强市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05—2010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