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其对策2006-8-288:34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不时地扰乱我国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建设。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早已展开,文章主要从经济学与会计学两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结构会计信息产权委派制一、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一)经济学方面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有经济学方面的原因,也有会计学方面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说,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自身的某些特征,如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性及外在性,从而使会计信息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了影响,导致其失灵。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会计信息归属不清晰,搭便车行为盛行,外部正效应处处存在;同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保护也是低效的,信息提供者对其带来的外部负效应不直接承担责任。因此,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甚大。2.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经理市场尚未形成,导致企业的外部治理结构很不健全;而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经理人员拥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股权又相对分散,会计人员不但在工作上受经理的领导和控制,个人利益亦取决于经理。另外,相对与执行机构,董事会的独立性偏差,“董事”不“懂事”。更有甚者,许多企业经理人员与董事会成员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样就造成了自己约束自己,经营的好坏、决策的正误,全凭一家所言,这必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目前,在企业中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造假动机;另一方面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行为。对个体来说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却很低,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的发生。4.委托———代理关系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代理人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股东却成为“外部人”。再加上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目标也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和不一致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二)会计学方面从会计学角度来说,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更多,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更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1.会计法规之间的摩擦及法规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及《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和一些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但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之间却存在一些不协调和不一致。例如,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损益,而税法一般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资产损失不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前予以扣除,这就产生了矛盾而必须协调问题。另外对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值得关注的。如8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重要性概念的应用和会计政策、方法及会计估计的选择等,均允许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判断,实际上会计核算本身就包含着不确定因素,对其质量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2.会计监督力度的缺乏。会计监督可分为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对于内部监督机制,会计岗位的设置缺乏相互监督,同时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对于社会监督,拿注册会计师监督来说,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不够;其次是收费制度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合理再者部分注册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使得其在会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作为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普遍实行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制止与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财政、审计、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重视不够、监督不够、处罚力度不够。3.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问题。首先,由于教材体系与教学模式的陈旧,大批会计人员在就学期间往往只注重于掌握现行会计制度,而缺乏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