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发展学生思维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内容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笔者认为,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上启迪发展学生思维入手。本文试从四方面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以形象思维为契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奇”为契机,叩开学生的心扉;以“疑”为契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趣”为契机,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最后阐明启迪、发展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关键词:素质教育启迪发展思维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就无可置疑地告诉我们从事初中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与束缚中释放出来,把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全方位地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也是势在必行,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方向。而语文——作为初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工具学科,正担当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排头兵的重要角色,但在初中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严峻地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那就是学生思维的灵感尚未被调动,大部分学生尚不能在教师的提示点拨下,展开积极的思维、丰富浪漫的想象。以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启而不发,思路单一、阻塞,课堂教学气氛凝固、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十分低下。这确实严重制约着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宏观提高。二、分析原因,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若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教师未能在启迪、活跃学生思维的微观领域里把握好、组织好、设计好,未能充分运用“提问”这一课堂教学的杠杆叩响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学习的兴趣,未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因此,从启迪、活跃学生思维的微观入手,是逐步具体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宏观提高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才能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1、以形象思维为契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我在课堂教学中尤为注意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诸如讲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充分利用挂图来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挂图,对在百草园中鲁迅笔下熠熠生辉的十五种动植物,都产生了直觉的形象思维,再经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概括每一种动植物特征的抽象思维自然就积极起来。再如讲《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学生对苏州园林在脑际中是一片空白,空对空的对学生讲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和四个分特点,学生颇感抽象、索然无味。近年来,电教走进课堂,我充分利用苏州园林录像片活跃学生形象思维,再讲述园林的四大特点,尤其是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层次多了,景致也就深了,过去讲得唇焦舌燥,课堂仍一片寂然,现在,边看录像边讲特点,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一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学生学习的激情油然而生,思维的机制得到了较好的调动,又如讲茅盾的《白杨礼赞》,既无挂图,又无录像,我就通过自己对西北高原和白杨树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描绘,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课文中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之中,同样为学生营造、创设了形象的思维环境。2、以“奇”为契机,叩开学生的心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惊奇与思维,是成正比发展的。诸如我在讲家喻户晓的《木兰诗》时,我就紧紧抓住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句营造“奇”的思维环境,学生则从奇的思维开始,全神贯注地走进了这首诗的学习天地。又如在讲《核舟记》时,又是文言文,又很长,学生学起来有吃力、有乏味之感,我则事先准备好一个长盈寸的小核桃,在堂上展示,并讲述就在这不盈寸的小核桃上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三十四个字……学生惊奇之余,思维的心扉被叩开了,连绵不断的思维如潮水般涌来。我感到“奇”的思维环境营造成功了。3、以“疑”为契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中指出:“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思维活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