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尽管时光已过去了八十多个春秋,但一代文学大师、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巨大的启示作用。教育不能“教而不育”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盘端给学生是否就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呢。朱自清先生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里说:“教育若只是贩卖知识,决不能做出好事。他以为只要本科能够尽责,便可安然;殊不知世上竟没有这样容易的。平日毫不过问学生的性行,要他用功你所教的一科,那是梦想。便是能对付几回考试,也只是敷衍而已;决不会真地认识该科的目的。他终于得不着‘自己的’知识。这真是‘教而不育’了。”朱自清先生举例说:“就说国文教学吧,你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的吗。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吗。最要紧的,你能断定没有一个人想看你的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更要看你的校长和同事们的人格影响如何;换言之,你们平日怎样实施你们的教育宗旨,怎样实施训育,上课时便是怎样的气象。平日不去指导学生的言行,要在区区的上课的几小时内,使他们顿然改过迁善,这除非是奇迹。”(《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要教育好学生,除了课堂上的精心授课以外,重要的还要在平时注意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喜好、思想,多与学生沟通、谈心,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用自己文明的言行、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觉得偏枯了。”为此,朱自清先生言简意赅地道明了“育人”的重要性:“为学生个人的与眼前浮面的功利计,这原未尝不可,但为我们后一代的发荣滋长计,这却不行了。机械地得着知识、又机械地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的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第1页共3页目的。在人生的进路上,他们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向前进行;发荣的滋长,如何说得到呢。”(《教育的信仰》)在当前市场经济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缺失,有些人没有信仰,高分低能,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屡见不鲜,已向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理念仍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能否有个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找个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将来,这是每个学生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教育的功利色彩显得较浓。学习成绩是预见学生能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朱自清先生一再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的信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说明他智商方面的水平,但一个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更多的还是情商在起作用。情商就包括了“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朱自清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被压在学生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功利是好的,但是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教育的信仰》)“做一个堂堂的人。”这是多么响亮的一句话。正是有了这个做人目标,朱自清先生才在浊世傲然立足,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大米,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散文,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与之相反,一些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其中也不乏有些本事的人)被历史淘汰或唾弃。这更验证了朱自清先生观点的正确。教育者对教育要有信仰的心怎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呢。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篇中概括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的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朱自清先生认为,要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