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胡桂香2010级汉语言文学摘要:低年级学生语言不规范,地方化,再加上接触的朗读面狭窄,缺乏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拓宽朗读面,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以便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目的。正文: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朗读就是指运用响亮的声音把书面语言清晰、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它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语文大纲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较难的部分。小学语文学专家张田曾说过:“一篇课文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从中可以看出,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的加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又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1、语言不规范,在说普通话时也难免出现带有地方口音的现象。可想而之,农村学校的学生们说普通话的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对老师而言,指导他们朗读又是何其的困难。2、对朗读重视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都认为朗读不会考试,家长和学生由此也忽视朗读,孩子读的多少,读的好坏,家长几乎从来不知道,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只重视家庭的书面作业,而忽略了孩子的口头的朗读作业是否完成。他们从来没想到听听孩子课文读得怎么样,这样就造成孩子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也导致朗读教学这重要的一环出现了令人心痛的荒芜现状。3、接触朗读的面窄:农村学校的学生对于普通话来说,平时听得较少,说得也少,接触到的朗读知识面比较狭窄,这对于想提高他们朗读能力的老师来说,无疑又增加了教学上的许多难度。4、缺乏兴趣及正确指导:由于学生接触到的朗读面狭窄,所以他们缺乏朗读的兴趣,朗读习惯也没有很好养成,朗读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朗读过程中,出现加字、漏字、错字,不看标点随意停顿,轻声、重音不分,拿腔拿调,唱读、快读等问题较多,更不用说注意长句的停顿,读得有感情了。还有的学生只知道模仿读书比较好的同学的样子读,这种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出现了声音上的千篇一律,缺少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三、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朗读能力1、求得援助,家校齐驱抓朗读,拓宽朗读层面:由于我们村学校的学生们平时说话都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朗读时不规范,地方化。所以,我在上课时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遇到有些学生n、l,,d、t不分,我就着重让学生多听,并且示范朗读,让学生跟着对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