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学远程研修总结:有限的条件无限的可能教学片段观后感:有限的条件无限的可能为期六天的远程研修已经结束,虽然六篇作业只推举了一篇,但这些作业都是自己写的,都是自己的心血,水平有限,也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可我做到了全程参加,自己撰写,我做到了!研修的第四天,清晨依旧大雨如注······打开研修平台看到作业要求,依次看完几个专题的视频,期待“x老师”的出现,终于这位“x老师”在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个案例里面出现了,说实话,x老师的形象就是我们乡村中学一线老师的典型形象,就像我身旁的“李老师”或是“张老师”一样亲切而朴实。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视频中不到几分钟的镜头,给我也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x老师在视频中匆匆闪过的几个画面就是开启我多年困惑的一把钥匙。记得是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好奇心使我很快的翻看了所有的学校美术教材,我发觉教材里面有很多欣赏课,并且欣赏课上的作品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中外经典,我就想呀,假如让我上这样的课,要讲的可是太多了。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觉欣赏课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好讲,我只是一味的讲解,刚开始同学们还在听,可是时间长了就听不下去了,现在我知道了,这是因为我没有能够调动起同学的积极性,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同学参加到活动中去,总而言之,是没有考虑到教学策略的问题。而x老师她做到了。对于毕加索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又较难理解,课堂上x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同学不断的互动,让同学在非常平实、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了解了毕加索,这看似轻松的课堂,实际上是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的,也就是说需要老师正确的利用课堂策略。导入阶段,x老师提出了“2+1=?”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一下子就把同学的好奇心调动起来,这样简单的问题谁不会回答呢?原来在毕加索上学校的时候就不会,同学就想,这个毕加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就是老师要得到的效果,引发同学思考。后面在了解毕加索绘画风格时,x老师用了“魔术师”“小偷”“疯子”这样的词语,这些都是同学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但第1页共3页这几个词语恰恰能准确的代表毕加索的创作风格,“魔术师”就是他能把一些生活中的器物重新解构组合形成新的形象;“小偷”是说毕加索借鉴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疯子”是指他独创的立体主义风格。多么形象的比方,x老师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在课前反复的推敲,最终确定的。另外,对于《格尔尼卡》欣赏,同学们对战争没有感知,x老师让同学回忆生活中最恐惧最害怕的时候的表情,她始终关注同学已有的经验来对艺术作品进行了解、学习和认知。她利用风趣的语言不断激发同学兴趣,缓冲课堂气氛,关注同学的思维拓展。这对广阔农村老师如何上好欣赏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就像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在最近的一期《书法》杂志上有幸读到著名书画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先生论书的美学思想,他说,对美的追求,不在于以环境与条件作唯一的依托,也不在于工具器皿的高下,而在于凭各自胸中文化素养的积累以及对自己审美主体性积极的把握发挥之中的自然生成,而驾驭其中的,便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精神与审美眼光了。我想,对于我们农村的美术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教学条件如何的差,而是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对美术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制造出无限的可能。第2页共3页第3页共3页模板仅供参考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