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9页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基础资料汇编1现状概况1.1位置及交通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地处北纬41.56’-42.45’东经113.22’-114.45’之间,东与正镶白旗接壤,西北与苏尼特右旗相接,南邻乌蒙商都、化德二县。全旗总面积4960平方公里,位于中西部的新宝拉格镇是旗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113.80,北纬42.20)辖区面积1760平方公里。镶黄旗辖3个苏木、1个镇,60个嘎查,6个居委会;480个浩特(自然村)。其中新宝拉格镇是旗政府所在地。全旗总面积517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7300人,其中城镇人口12226人,牧区人口15074人,人口密度为6人/平方公里(按4960平方公里算),有蒙、汉、回、达斡尔、壮、满等十几个民族。新宝拉格镇是镶黄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南距北京380公里,南距集宁170公里,距首府呼和浩特331公里,西北距二连口岸240公里,东北距盟所在地锡林浩特350公里。镶黄旗背靠蒙古国,面向京津及华北地区大市场,是沟通东欧、蒙古国与天津港的路陆中心地区。距北京380公里、呼和浩特330公里、距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270公里。集通铁路、呼海大通道、国道207线、省道208线途经镶黄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全旗三个镇(苏木)已全部通油路。四条乡道281、282、283、284。1.2旗建置沿革1949年3月,根据察哈尔盟工作委员会决定,商都县、镶黄旗与盟安旗第三、第四佐合并,成立商都镶黄旗联合旗。1956年9月,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商都镶黄联合旗人民政府改为人民委员会。195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改商都镶黄联合旗为商都镶黄旗。1.3镇历史沿革新宝拉格镇,原名哈下图,因坐落在低山丘陵环抱的盆地而得名,清代以前,这里没有明确的建制,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公元1675年(清·康熙四十年)清统治者将蒙古察哈尔八旗从辽东边迁移到宣化、大同边外,并由原来的扎哈克(王公)旗降为纵观旗。所以哈下图地区一直没有明显的建筑设施。1963年6月,镶黄旗、化德县分设,镶黄旗人民委员会驻地迁回哈下图,哈下图更名为新宝拉格。1971年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成立城关公社,1984年由城关公社改制为新宝拉格镇。新宝拉格蒙语意为“新泉”。第2页共19页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9页2自然条件基础资料2.1地理位置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地处北纬41.56’-42.45’东经113.22’-114.45’之间,东与正镶白旗接壤,西北与苏尼特右旗相接,南邻乌蒙商都、化德二县。全旗总面积4960平方公里,位于中西部的新宝拉格镇是旗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113.80,北纬42.20)辖区面积1760平方公里。2.2地形地貌镶黄旗地形以高原为主,属乌兰察布高原与锡林郭勒高原衔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322米,最高1650米,最低为1050米。东、南部多山,顶平坡缓,比高不大,多为土丘山。西、北部地势较缓,间有小土山、低洼地,中部起伏地形。地貌按成因及形态分为:丘陵、缓坡丘陵、山间盆地、丘陵沟谷洼地、坡状高原、沙地和汗谷地形。2.3气候镶黄旗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夏秋少雨,冬春风大,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热而短促。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灾害气候较频繁。2.3.1气温:地区气温年平均气温3.1℃,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0.4℃,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6.5℃。终霜晚,初霜早。无霜期较短,平均为12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154厘米。2.3.2降水:地区降水年降水量267.9毫米,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份),在牧草生长的关键季节(5——8月份)的有效降雨量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少是镶黄旗牧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全旗可利用的地表水基本没有。由于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冬季常有黑、白灾出现,春季常有沙尘暴发生。2.3.3日照:地区日照年日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