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6页共33页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一、规划区域背景(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地处东经117°19′04″—117°58′05″,北纬36°01′54″—36°33′10″。北依省会济南,西临泰安,东连淄博,南接临沂。现辖莱城、钢城两区,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1070个村。市域横距最大58公里,纵距最大56公里。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73平方公里,人口123.19万。市政府驻莱城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8.89万。建立地级市以来,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齐鲁杯优秀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等称号。莱芜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自周代,今境域时为齐国的嬴邑平州邑及牟国辖地。汉初置莱芜县于原山以北县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区城子庄。此后,或撤或置,或析或合,直到公元831年(唐大和五年)复置莱芜县始得固定,但境域逐步向西部和南部迁移。金代,县治迁至今莱城区。此后境域基本稳定。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蒙阴、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分为莱芜(北)、莱东(博莱)、莱南(新甫)三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莱芜县改设为省辖县级市,1992年11月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区。简单地描述莱芜的历史沿革,可用“秦置嬴县,唐改莱芜(唐贞观年间撤销嬴县),1992年升为地级市,辖两区”来概括。(二)自然地理概况1、地质莱芜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地质构造受鲁中第27页共33页第26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7页共33页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纬向构造体系中,东西断裂和鲁西旋卷构造控制莱芜盆地的形成。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至今保留完善。主要有五个构造体系:(1)西北向构造体系;(2)东西向构造体系;(3)旋卷构造体系;(4)新华夏构造体系;(5)南北向构造体系。区内岩浆活动剧烈,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中生代晚期活动最剧烈,第三纪以来也有活动多以断裂形式出现,并形成矿山、铁铜沟、金牛山等岩体。地层特点属华北形,且发育比较齐全,分布特点为自盆地周边至中心依次为太古界变质岩类,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上古生界砂、页岩夹薄层灰尘岩及煤系地层,中生界杂色砂、页岩及碎屑岩,新生界第三系红色粘土质粉砂岩及砂砾岩,第四系砂质粘土及砂砾石。2、地貌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型盆地,北、东、南三面群山逶迤,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北、东、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倾斜,大汶河由东向西横贯盆地中部。境内最高点海拔994米(莲花山),最低点148米(大汶河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23%,平原占19.77%,全境有山头2919个,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有5个,南有莲花山、大堡顶、新甫山,西北有三平山、香山。3、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度为65.9%,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旱多风。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光照时数2629.2小时,光照率59%。年平均气温11.0-13.0℃,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30.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8.1℃,极端最高温为39.2℃,极端最低温为-22.5℃。年平均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大风、冰雹。4、水文境内河流分属汶河与淄河水系。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称汇河);和庄河属淄河水系。除干流与最大支第28页共33页第27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8页共33页流外,支流尚有395条。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丰水期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枯水期多数干枯,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除干旱年份外,多数为常年河。有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71座,塘坝936座,总水面6万亩。其中,雪野湖库容2.21亿立方,是全省八大水库之一。据2000年《莱芜统计年鉴》,莱芜地表水年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