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11页第二部分1、施工组织设计1.1总体施工方案1.1.1工程概况(1)灰场区域地质条件大荒地灰场位于电厂东南的湾河岸,距电厂直线距离约0.5~1.5km,有专门的运灰公路由电厂连接至灰场,交通方便。灰场原始地貌高原型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原地貌,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掀斜抬升及江河的强烈切割,地形表现为谷坡纵横、地形破碎。初期坝及一级子坝地段沟谷宽约70m~130m,沟底地形较为平坦,两侧地形呈阶梯状,左坝肩坡度30~350,坡度约70m,发育1.5~20m不等的陡坎,地面标高约1050~1120m;右坝肩地形坡度在15~200之间,沿初期坝及各级子坝的末端为一高约12m的陡坎,坡高约77m,地面标高在1150~1127m之间。已建初期坝最大坝高约19m,坝轴线长130m,坝顶高程为1058m,上游坝坡按1:2.5放坡,下游坝坡上部按1:2.75放坡,下部按1:3.0放坡。坝前区堆灰高程在1056.7~1059.3m之间。拟建一级子坝坝址区地层主要为电厂运行排放的粉煤灰、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粘性土或碎石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夹煤系地层。按各岩土层成因及力学性质,采用前期的分层标准和代号,各地层分布规律及岩性特征分述如下:第2页共111页第1页共1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11页①层填土:本层包括粉煤灰层及素填土层,根据形成原因及特性分为4各亚层。①1层粉煤灰:灰色,松散,稍湿~湿,颗粒组成按《岩土工程勘测规范》划分为粉土,主要分布于粉煤灰顶面或粉煤灰底部与原始地面接壤部位,局部地段可见胶结颗粒或团块,该层未经碾压处理。①2层粉煤灰:灰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呈饱和状,颗粒组成按《岩土工程勘测规范》划分为粉土,主要分布于粉煤灰上部或底部,处于①1层松散粉煤灰与①3层中密~密实粉煤灰过渡地段,个别地段以透镜体状分布于①3层中密~密实粉煤灰中,局部地段可见胶结颗粒或团块,偶有零星石膏分布。①3层粉煤灰:灰色,中密~密实,一般呈稍湿,局部地段底部呈湿~饱和,颗粒组成按《岩土工程勘测规范》划分为粉土,该层经过碾压处理,一般呈弱胶结状态,厚度大,层位稳定,其间夹透镜体状①2层稍密粉煤灰。①4层素填土:中密~密实,主要为前期灰场施工堆放的弃土及初期坝坝体堆砌的块石、土工布、石渣等,灰场施工堆放的弃土主要分布在勘探点ES15-ES25-ES34等排洪卧管附近,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及碎块石。③层冲、洪积粘性土及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岩角寨小河沟谷地段,本次勘探未揭穿该层,主要揭露了以下两个压层。第3页共111页第2页共1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11页③2层冲、洪积粘性土:黄褐色、褐灰色,可塑~硬塑,含碎石或卵石。③3层冲、洪积碎石:褐色~黄褐色,稍密,碎石成分多为强风化~中等风化状的砂、泥岩和玄武岩碎块,一般粒径20~60mm,含量为60%,骨架颗粒间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及角砾。④层残、坡积粘性土及碎石,主要分布于岩角寨小河两侧斜坡地段及坡脚,本次主要揭露了以下四个压层。④1层残、坡积粘性土:黄褐色、灰褐色,软塑状,含碎石及角砾,厚度小,呈透镜体状,仅在钻孔ES18及ES31揭露该层,通过现场调查,系由灰场运行用水浸泡形成。④2层残、坡积粘性土:黄褐色、褐灰色,可塑~硬塑,含多量碎石或卵石。④3层残、坡积含碎石粘性土:黄褐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碎石粒径20~40mm,最大粒径达200mm,多为强风化或中等风化的砂泥岩碎块,含量约为15~40%,主要分布于左坝肩斜坡地段。④4层残、坡积块石:稍密,以中等风化的砂岩为块石主要成分,粒径20~250mm,最大可达500mm,结合初勘资料,该层主要分布在ES02-ES03一线基岩面底部,本次仅在钻孔ES02底部揭露该层。⑤层砂泥岩夹煤层,系软质岩组,岩性软硬相间,呈互层或夹层状,在左右坝肩陡坎地段有天然露头。第4页共111页第3页共1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11页1)泥岩:褐灰色、黄灰色为主,以粘土矿物为主,泥质、粉砂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为主,薄层状、块状,节理裂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