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土资源,感染爱国情怀——“品德学科区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子课题一、研究背景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则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当前,世界各国都从基础教育的改革入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然而,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发现人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影响和它作为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教育理念和小学课程模式涌入并影响我国,从而使小学学校的课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的“西方崇拜”和“原样照搬”的极端化倾向,使得丰富的本土资源被忽视,以至白白浪费。学校教育不等于校园教育,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校园的围墙。家乡是孩子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对儿童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乡土知识、乡土情感是儿童发展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三元里小学地处三元里街,毗邻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三元里里人民有着反抗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写下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自发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页。三元古庙亦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三元古庙几经修缮,较好地保持了古庙原貌。1961年,三元古庙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该馆现分别为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常设陈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迹陈列》,陈列着当年抗英用的三星旗、武器、螺号、飞柬、揭帖、檄文等文物,还有抗英群众缴获的英军枪支、刀剑和军服,以及三元里农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的场景复原图等,真实再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永远为后人敬仰。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二、理论依据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