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全球就业的不断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主动地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应对措施。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应在我国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就业政策不断健全与完善,就业环境逐渐改善,就业观念进一步更新,在借鉴与传承国内外相关就业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从就业工作的战略视野下创新工作对策。关键词: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路径性矛盾;择业指导;职业指导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雪上加霜”的严峻形势。之所以用“雪上加霜”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金融危机只是为严峻的就业情况又增加了一层厚厚的“霜”。第二,古语“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这种机遇现实地蕴涵在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之中,这必将对就业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更应当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在传承和借鉴国内外有效经验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和创新新世纪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对策。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普通高校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的不同领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更是难上加难。从整体上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伴随着2003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第一个就业高峰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走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七年。七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三峰叠加、四大矛盾”等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困扰。“三峰叠加”是指在中国社会全体劳动力就业的三个就业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三个就业高峰是指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再就业高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高峰和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峰。三峰叠加的局面出现在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四大矛盾”是指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的矛盾,即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路径性矛盾。数量性矛盾是指中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提供的新增岗位数量增长严重不协调造成的矛盾。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统计,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1300万劳动力、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300多万待就业人员。也就是说,2009年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含应届毕业生和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700万人。质量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黑龙江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就业的东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事实需求与现有编制结构性矛盾和社会经济产业快速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路径性矛盾主要是指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由于因建设时间短而形成的初始、零散、隔绝、不规范,自身状况比较突出。再加上“户口限制,地方保护”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不断出现而造成的毕业生市场配置过程中的路径不畅通。二、面对大学生就业危机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特色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