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教育與明日的教師高強華壹、前言廿一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競爭、資訊爆增、選擇過多、變遷日劇的世紀,如何為明日教育下一代,是今天學校教育人員必須共同思省的重要課題。美國十幾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組成的HolmesGroup,曾經發表名為「明日的教師」(Tomorrow'sTeachers)和「明日的學校」(Tomorrow'sSchools)的兩份報告書,以前瞻而新穎的角度,對師資培育的目標、課程及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不過橘逾淮而成為枳,外國「教師分級」、「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s)在國內的轉化和可行性等,均有待評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明日的教師需要嶄新的視野和知識基礎,明日的學校需要更新的內容和制度調整,殆無疑義。貳、明日社會的嶄新趨勢JohnNaisbitt的「大趨勢」(Megatrends)、「二000年大趨勢」,以及遠流出版公司的「社會趨勢叢書」等,均使我們對明日社會的趨勢有所瞭解。八0年代的主題趨勢是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從國家經濟發展為全球經濟、從集權管理轉變為分權管理,從制度救濟發展成自力救濟、從「非此即彼」變成「多重選擇」。至於九0年代的主要趨勢,包括全球經濟景氣、二度文藝復興、社會主義質變、文化多元發展、新女性新領袖的崛起、生物科技革命,以及世紀末的宗教狂熱、個人主義興起等。從趨勢分析或研究的角度而言,未來社會的嶄新趨勢重點如下︰1·新個人主義的發展──唯我自是、自尊、自重的青少年成為明日的世界成人,仍然會標榜個人風格,強調自主獨立。無論對工作、金錢、生涯和人際關係,均能以健全的新個人主義為基礎。2·新務實主義的發展──從金錢第一、消費至上的潮流,迴旋發展,物超所值與附加效益的講究,促成明日社會兼重理性與感性的消費行為,無論在生活水準與素質方面,均有更為務實、新穎的趨勢。3·新本土主義的發展──從優勢的文化或語言,發展為多元文化和語言的社會,鄉土教材、田園生活、老樹古宅、鄉音母語方面的追求益甚,反省日多。明日社會則真正能立足本土而放眼天下,產生新的認同和追尋。4·新自然主義的潮流──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休閒世紀的降臨,未來社會的自然生食、綠色的渴望與追求,表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研究發展和消費行為之中,人與自然能夠日臻和諧與進步。5·新家庭主義的趨向──家庭的結構、功能與關係,經過相當衝擊之後的明日社會,對「家不是枷」的體認,日益明晰。無論從經濟、情感、教育、休閒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家庭的結構形貌、關係、功能等均有呈現嶄新的轉變。6·新宗教主義的發展──宗教攸關人生真理,美善與神聖的最終目的與最高價值,在歷經多元、斷片、混沌、零合與後現代的激盪之後,人心動極思靜,明日社會的慈善活動,救贖思想和聖潔之追求,會形成新的宗教精神。前述嶄新的社會趨勢,奠基於良好統整的教育。今天的老師面對今天的新新人類,無論在教學方法的運用,課程內容的設計,評量技巧的改進或標準的調整等方面,均需要更為彈性多元,更為開放與創意靈活,方能滿足新新人類的學習與需要。參、從封閉到開放的教育近年來,教育自由化、人本教育、開放教育的呼聲不絕,各種教育實驗或革新的嘗試與努力,倍受矚目。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的主要趨勢如下︰1·由教師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興趣或學習需要為中心的特質。2·由訓練、記憶、背誦為重點,轉變為啟發思考、創意潛能之開發為重點的學習。3·由階層領導,轉變為多元的、參與的領導之行政。4·由偏窄的、編序的、整齊劃一的課程,轉變為寬廣的、彈性的、個別化的、師生共同設計的課程。5·師生關係由權威隨從的關係,調整為協同合作的、學生評量教學的新模式。6·學生的被動、被迫、無權申訴等特質,轉化為主動的、自由自願的,可以依法申訴的角色。7·社會化的目標或知識份子的、終結性的教育,轉化為個別人的、全民大眾的、起點式的教育目標。8·學校與生活或社會隔離的現象,轉變為統整連貫的,以同儕為核心的教育。9·結構嚴密、秩序井然的空間,調整為擴散開展、彈性靈活的空間運用。10·集體一致的、限制的時間安排,調整為依個別需要而斟酌的彈性課表或學分制度。歸納而言,傳統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差異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