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7页第八章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农艺要求和机械化配套技术第一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一、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旱作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国,现有耕地94970khm2,旱区约占60%,其中无灌溉条件的耕地占97.5%,水浇地仅占2.5%,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以及人均占有耕地多,日照长,温差大,富有农业生产潜力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因干旱缺水,农业多以旱作为主,但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由于土壤的过度耕作和地表裸露,造成耕地退化、土壤水蚀风蚀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尘暴、沙化愈来愈烈,造成巨大损失,极大地制约了西部的发展。山西省除秦岭以南外,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区。长期的农耕活动,造成生态失衡,加之气候干旱,致使地表裸露,耕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在冬春干冷季风作用下,陕北黄土高原不仅经常遭受沙尘天气的危害,裸露的农田也成为起尘扬沙的尘源。流失的水土泻入千里黄河,造成河水泥沙滚滚,河道淤积。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农田开发利用,轻视耕地修养生息,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劣趋向。而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和作物轮作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在试验研究中形成了一套先进成熟的技术。实践表明,这种耕作方式明显减少了风对土壤的侵蚀,增加了雨水积蓄,可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大大缓解了传统耕作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压力,尤其适用于像陕西这样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推广以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为主要措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农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改革。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理(参考第一章内容)三、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1、保护性耕作技术定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2、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主要是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减少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围绕其技术内容开展相关的农事活动,如地表作物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种、用化学药剂进行杂草控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田作业,实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挥其作用。第2页共17页第1页共1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7页——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用免少耕播种机将种子和肥料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第一种方式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第二种方式是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技术的关键在于选用适于实施区的免耕播种机和选择与播种机配套的施肥装置,确保化肥科学使用。——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四种方式,即:一是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二是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三是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四是粉碎浅旋处理在风沙较大的地区,秸秆粉碎后,用旋耕机浅旋表土,使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技术的关键在于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作物而采用不同的秸秆处理方式。——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杂草、病虫害,也可用地表耕作机械或人工控制杂草。除上述作业外,还要根据土壤条件和免耕地表的秸秆覆盖状况确定合适的深松作业周期及采用的深松方式,或全方位深松或局部深松。3、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流程前茬作物秸秆或根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