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墨学核心思想——“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研究其核心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墨学核心思想的形成背景墨学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该思想的创立者是墨子,名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战祸不断。旧的道德体系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形成,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不同的治国方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宣传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出生于贫民阶层的墨子则提出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即“兼爱”、“尚贤”、“尚同”等思想。“兼爱”思想是其理论的核心,其它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兼爱”思想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墨学核心思想内容的解读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主张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并指出战祸不断的根源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引起的,避免战争也要推行“兼爱”思想,把其兼爱思想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墨子“兼爱”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平等性。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可以从“兼”这个字的解说来看其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兼”为“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据此,我们知道“兼”含有平等之意,那么“兼爱”就有平等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他们都是人,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这与儒家“仁爱”的“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之爱形成鲜明对比。墨子出生于贫民阶层,其“兼爱”思想的平等性特点,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较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进步性。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对墨子思想的评价时说:“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二)相互性。墨子认为人们之间的爱是相互的,你爱别人,别人也同样会爱你,你不爱别人,别人也不会爱你。“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三)“博爱”性。“博爱”性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又一特点。孙中山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是一样的。”墨子主张的爱是打破国与国、家与家、贵与贱等界限的爱,是普遍的爱,具有博爱性的特点,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请注意,这里墨子“兼爱”的博爱性特点并不表明墨子不分善恶,甚至连作恶的人也要爱,相反,墨子是爱憎分明的,他主张“兴天下之利”与“除天下之害”相结合。“除天下之害”当然意味着不爱天下的坏人,甚至除掉他们。如《墨子·小取》中说:“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四)、可持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不仅要爱今世之人,而且还要爱后世之人,如《墨子·大取》中说:“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世人也。”我们结合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节用”、“节葬”等主张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可持续性特点,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