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货膨胀下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摘要:2010年起,国内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国家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央行考虑到的利率政策风险是加息可能会导致热钱的进一步涌入,而且可能影响到我国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实体经济。但是,根据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利率政策将对抑制通货膨胀更加有效。我国多年以来的超发货币,和世界各国为振兴本国经济而制定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我国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仅凭准备金率的调整不能起到有效抑制作用。我国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加息势在必行,而且加息将更有利于调节资本的分配,并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关键词:通货膨胀,准备金率,利率政策AnalysisoftheeffectivenessofinterestratepolicyunderinflationAuthorhuhanTutorzhaoxiurongIn2010,thedomesticpricelevelrisesubstantially,thestatehasraisedthedepositreserveratio,buttheeffectisnotobvious.Accordingtothecurr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economicsituation,interestratepolicywillbemoreeffectivetocurbinflation.Ourmanyyearsofprintingmoney,andtherestoftheworldtorevitalizethenationaleconomyandthedevelopmentoftheloosemonetarypolicy,Chinaistherootcauseoftheinflation,withonlythereserveratioadjustmentcannotplayaneffectiverole,ourcountryshouldraiseinterestrates,interestratesintheregulationofeconomicoperation.Keyword:InflationrateofReserveinterestratepolicy一、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起,我国物价开始上涨,CPI一路高歌猛进,早已经“破5”达到5.3%的历史高位,尤其是是2010年9月后,物价如同坐了火箭般,一路飞涨,身边相继出现“蒜你狠”,“豆你玩”,房价也没能随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而有多下降,通货膨胀已经到来。我国央行出台了各种政策以稳定物价,却收获甚微。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作为央行调节市场的三大货币政策,在这一轮打压物价的调控中,央行显然更热衷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2010年10月到现在,法定准备金率已经8连跳。全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的历史高位,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每100元的存款,有21元要上交央行保管。在这样从紧的信贷环境下,经济却未能降温,物价却未能下降。我们不禁要怀疑如今经济环境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大行其道”,央行显然冷落了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在市场上买卖债券已达到调节流通货币量作用的政策。在我国货币政策运用中并不多见,原因是我国的债券市场发育较晚,现在还远没有西方国家的规模,所以效果上不明显。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这部分资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身决定的并且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以抵御未知风险。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控制着商业银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也就是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