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县书院初级中学向仕伦[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二十—世纪中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界人土对此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管是理论和实践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学生家长文化水准相对较低,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相当薄弱,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曾经轰动全国的学习优秀学生杀母惨案,几名女学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集体大量吞服安定片后上山轻生,几名中学生绑架同学最后造成人身伤亡的恶果,无疑不是因心理障碍产生的。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刻不容缓。这既是因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化的关健时期,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等逐步发展的成长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坚强起来,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更何况现在的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就不可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意志坚强,克服任何障碍,创造出人间奇迹,反之.将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坚强的奋斗精神,随波逐流,终将—事无成。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一、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变化时期,国外的各种或先进或腐朽的东西也都随之传了进来,加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所滋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骤变。我们很多成年人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有时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更不用说我们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他们这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段,接受得快,变化得也快,但有许多的东西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分辨的。而我们广大的农村父母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孩子主要由祖辈管理和教育,他们的许多观念与思想跟现代社会可能不相适应了,导致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矛盾的,使他们年幼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极有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二、家庭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是,由于我们的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法律意识都比较差,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只能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他们不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反而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为了弥补自己感情过失,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