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特色论《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特色摘要: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鉴赏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阿Q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鲁迅先生致力于从思维方式上表现人物性格的成功。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构成《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同时作者突出了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时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时局的变化对社会人群牵系最大最普遍。从时局的影响方面去描写心理活动,更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质;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心理的时代内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键词:心理共性心理个性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心理活动论《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特色一、熔心理共性于心理个性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共性概括得越广泛,这种形象就越有代表性,揭示的社会问题就越有普遍性。个性是指这个人物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独有的性格特征。个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鲜明,越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共性和个性又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的。阿Q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实现的。熔心理共性于心理个性之中,可说是《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重要特色。从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是长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沉淀与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失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阿Q正传》发表以后,许多人以为是骂自己,可见其心理内涵包容了多么深广的内容同时,阿Q向往革命,渴望改变艰难处境的强烈愿望,也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说是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的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心声。从个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动又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喜欢自夸也许是旧中国国民的共同弱点,但自夸的内容却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资本家以钱财傲视他人,官僚们以权势地位傲视他人,知识界也可以知识傲视他人,然而所有这一切于阿Q无缘,他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就只好拿“先前”来傲视他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就是阿Q的自夸,不可能是别人的。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许是许多人共有的心理,然而喜欢奉承自己的内容却有个性之别。阿Q对“真能做”的“颂扬”“很喜欢”。因为这与他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颂扬”,也就感到很对味甚至不辨是真心还是讥笑,而感到“很喜欢”。这种心态自然也就为阿Q所独有。偏执守旧是封闭落后国家国民的通病,而这种通病在阿Q身上却表现得极富于个性。一方面因进了几回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认为城里人“条凳”的叫法和用“葱丝”的做法是错误的、“可笑”的。然而阿Q怎么知道这恰是他自己的可笑之处呢?这与他长期生活在封闭式的未庄农村,对世间事孤陋寡闻有关,除了县城,他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所以以进城自负。又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未庄,习惯于未庄的生活方式,凡与这种生活方式稍有不同,他就认为是错的、“可笑”的,正是阿Q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偏激守旧的通病在他的身上有了独特的表现。改变艰难处境虽是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愿望,但阿Q又有不同于其他任何贫苦农民的独特的心理内涵。其他的贫苦农民也可能想象到自己参加革命党的情形但不会是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前来招唤他,“于是一同去”,因为这于阿Q最便当。其他贫苦农民也会有政治上翻身的要求,但不一定把小D看做第一个该死的,因为小D曾夺了他的活路,与他有过“龙虎斗”的前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阿Q独有的心理特点。熔共性于个性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