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山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立足文山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工作整体薄弱的实际,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农村消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农村消防工作中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火灾防控等薄弱环节的对策及措施,以促进新农村消防工作的和谐发展。关键词: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努力增强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消防安全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和促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和谐发展,结合当前文山农村消防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边疆贫困地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抛砖引玉,以期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工作有所裨益。一、文山州基本情况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东西横距255公里,南北纵距190公里,距省会昆明356公里。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半山区占总国土面积的80.3%。全州下辖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麻栗坡、西畴、马关8个县,108个乡镇,897个行政自然村,40个居民社区,159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2万人,占到了全州总人口的92.2%。“十年战争,十年恢复”。文山州战后经济恢复建设工作基础薄弱、难度大、任务重,主要以三七、烤烟和畜牧为经济产业支柱,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全州2007年度财政总收入仅为22.3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下辖的8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的落后地区。一直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都高度重视消防工作,特别是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都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深入贯彻落实《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和《云南省农村消防建设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一些成功经验。截止目前,先后组建地方乡镇企事业政府专职消防队4支、乡镇和社区志愿消防队148支、农村义务消防队424支、村寨和企事业单位义务消防组织897个,消防群防群治网络在发展中逐步形成。随着文山州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火、电、气、油广泛使用,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潜在的火灾隐患越来越多,农村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据统计,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文山州农村火灾四项指标分别占总数的67.77%、88.24%、61.54%、69.81%,农村消防安全形势逼人。总的来看,全州农村火灾多发生在边远贫困地区,这类地区建筑密集、耐火等级低、群众防火安全意识不强、交通不便、消防水源缺乏,发生火灾后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严重后果是其主要特点。二、当前文山州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低下一是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通讯不畅或缺乏,除天保口岸、平远街镇等4支政府专职消防队配备了消防水罐车,部分农村志愿消防队配备了水带、水枪、战斗服、手抬机动泵等器材装备外,所有农村义务消防队只是配备少量的火钩、火叉,没有配备其它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工具,发生火灾后自救能力差。并且,在对127个行政村的乡村公路、村巷道路实地勘测中,消防车能通过的不到20%,农村大一点的水塘、水窖及河流,能停靠消防车的仅为15%,且乡村公路多为土路,一下雨,道路泥泞难行,火灾发生时,有的地方消防车根本无法及时到达,即使到达也失去了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机。二是农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集。文山州为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结构多为木结构吊脚楼(杆栏式建筑),相互毗连,房屋间普遍无防火间距或防火间距不足,火灾一旦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仅靠“桶浇盆泼”,难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必然形成“火烧连营”的景象。(二)农村火灾...